(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4月25日讯】 本届世乒赛开赛前后最热门的话题,除了大球改革之外,就是有关中国队继续“垄断”好不好的话题。
记者通过几天的采访感受到,不同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各不相同,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站在国球的立场上,金牌对中国队而言多多益善;可从世界乒坛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国队的过度辉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乒乓球运动向多层次方向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欧洲乒坛自萨姆索诺夫之后,可谓后继乏人,正处于下滑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国队的超级强大使部分竞争对手丧失了竞争的欲望,是欧洲乒坛萎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诱因。
前中国队选手、1976年的全国冠军得主李羽翔,以自己在德国乒坛摸爬滚打了14年的经历对记者说,欧洲人打球多以学业为主,打球为辅,政府行为较少,主要靠家庭及俱乐部的支持和资助。一名选手要想打出成绩,天赋是第一要素,这与国内有所不同。瓦尔德内尔14岁成名,可以说是欧洲现代乒坛的个例,由于他的成绩在欧洲最好、名气也最大,所以绝大多数的赞助商只愿为他花钱,剩下的人几乎得不到赞助。由于缺乏资金的依托,从事这项运动的人在欧洲正逐年减少。
就拿德国来说,该国乒乓球联赛在整个欧洲数一数二,全国有10个甲级和乙级俱乐部队,其联赛的水平和质量都是欧洲最好的。世界顶尖选手孔令辉、刘国梁、王涛、马文革、丁松、萨姆索诺夫、普里莫拉茨、佩尔森等人,先后在该国俱乐部打过球。可近年来,因缺乏赞助商的支持,联赛水准有所下降。一些乙级队明明打到了甲级,可由于没有钱,索性继续呆在乙级队,不愿意上去。另外,赞助商不愿意为其他选手掏钱的原因是,他们这帮人在世界大赛上染指金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除了个别选手外,其他人想从中国人手中瓜分金牌的希望等于零。
德国尚且如此,别的国家联赛的现实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欧洲人参与这项运动的积极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受挫。而不少正在打球的选手则积极寻求前往亚洲发展的可能性。据悉,今年8月至明年2月在日本举行的职业球员奖金联赛,将吸引众多的欧洲选手前去淘金,这对整个欧洲联赛是一次不小的冲击。
任何一项竞技运动一旦缺少竞争的内涵,将极有可能同时失去参与者和观众,而丧失了这两者的支持,这项运动也就随之枯萎。
(深圳商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