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4月19日讯】4月18日至19日,一场恶劣的沙尘天气袭击敦煌,在浮尘与扬沙中,记者走近莫高窟,看到了这里不被游人注意的另一面。
在漫天的黄沙中,记者来到鸣沙山山脚。此时,拐枣、梭梭、花棒等长2公里的风沙防护林带枝枝相连,剧烈摇晃,在滴灌设备点点滴滴的滋润下,拐枣已萌发新芽,为昏黄的天地增添了生命的色彩;堆积在人字形防沙障前,高达1米2的几个沙丘不断扬起迷眼的沙尘,沙砾钻过密密的尼龙网眼,卷入风中。
在鸣沙山离莫高窟最近的沙丘上,两位沙漠所的研究人员正加紧在沙丘上插入风向标,以便观测风场和沙丘移动情况,风向标上火红的飘带与林带旁新投入使用的银白色全自动风沙监测系统遥相呼应,这些设备24小时对沙尘天气中降尘、起尘、地面起沙过程进行监测,为敦煌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专家们提供资料。
脚下用铁丝圈起来的,是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化学固沙实验场,记者眼中一块块一米见方的板结地表,是采用各类化学材料反复实验后的技术成果,这些地表与其他沙地比较,起尘量微乎其微。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从九层楼顶拾级而下,无论是古老的木梯,还是新修的石阶,都积满沙砾。据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汪万福介绍,台阶旁崩塌的崖体是风沙中的菱形沙砾与崖体表面常年累月磨损所致。打着手电,可以见到洞窟中壁画脱落、褪色的痕迹,据介绍,菱形沙砾的运动对壁画和塑像进行磨蚀,并侵入壁画和颜料的空隙之间,不仅影响了壁画的艺术效果,而且使壁画产生龟裂。走入正在修复的98号洞窟,记者看到,甬道两壁的壁画脱落严重,复杂的脚手架一直搭建到窟顶。据悉,沉降在壁画表面的粉尘已经给修复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洞窟前的古树在狂风中颤抖着枝叶,那些游人尽管灰头土脸,仍兴致不减,与古树合影。
记者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了解到,从60年代起,中国开始对莫高窟展开防风治沙工作,先后与国内外数家科研机构协作,设立了防沙障、栽种风沙防护林带、使用化学材料加固崖体……研究所副所长王旭东介绍,莫高窟治沙工作已进入生态固沙与工程固沙结合的新阶段,治沙理念也由原来单纯对莫高窟的研究转为对莫高窟所处大环境的研究,通过对文物所处的大环境的研究,达到保护生态,控制沙源的目的,从根本上保护莫高窟不受沙尘侵袭。(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