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有“明日”吗?

庄永康

标签:

 固然,对于身处平面媒体的从业员来说,台湾《明日报》的消失可能是值得暗自庆幸的一回事,因为电子媒体毕竟并未对报纸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不过,网上风光无限,发展电子报仍然是亚洲新闻界最美丽的憧憬。那么《明日报》的命运,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人们对电子媒体的前景产生怀疑,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直至目前为止,亚洲的大多数网上媒体都在提供免费的新闻服务,很少能够从电子广告中收益。今年初以来,国际“网业”纷纷宣告破洞漏水,也给业者敲响了警钟。为削减网络公司的经营成本,媒体钜子默多克(梅铎)的新闻集团、美国线上时代属下的CNN以及《纽约时报》电子版,都已各自裁撤数百名线上人员。

  当然,对于《明日报》的停刊,我们还是应以个别的案例来审视,才会比较恰当,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对于电子新闻业的前景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来。最普遍的看法是,《明日报》是个“新闻成功,财务失败”的典型例子。或者说,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并不是业务的主导力量,反而“经济”的健全才是重要的。

  是的,《明日报》以高薪和良好工作条件,吸引了台湾300多名优秀新闻从业员,同心协力办一份优质电子报,可说是很有抱负的构想。可惜的是,在入不敷出的长期亏损之下,只好宣布关门。在宣布解散时,该报财务主管指出,《明日报》每月亏损 1200万至1500万台币(67万至83万新元),而广告收入只达预期目标的十分之一。

  以《明日报》专栏主笔胡晴舫的话来说,是“新兴产业的未定性”拖垮了这份电子报。他在香港《明报》上撰文指出,《明日报》打过美好的一仗;败下阵来,主要因为台湾商业环境对电子媒体仍不十分有利。台湾除了市场不大之外,广告主还不够习惯网络这个新媒介。

  胡文指出,亚洲的网络市场终究不如欧美市场来得广大、繁荣,且不具一致性。譬如亚洲国家的广告预算不够阔绰,根据乐观估计台湾市场大概是美金40亿元,相较于美金2000多亿元的美国市场简直没得比。韩国可能是唯一拥有足够市场规模、大众也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东亚国家,网络产业就蒸蒸日上。

不赚钱的报纸便得关门

  该文认为,其实电子网络仍是个前途无可限量的高利润事业。作者期望将来有比《明日报》更高明、获利更高的商业模式出现,而且人们也可以继续通过网络接触更多更有用的资讯。

  本人根据在媒体的经验,想就大众传媒的原理提出一些观察。首先,新闻业固然不可乖离理想,比如伸张正义、充当社会喉舌等,但却无法不顾经济原则。除非是国营企业,不赚钱的报纸不日便得关门,其理自明。从负面上看其实也是如此,光是一厢情愿地办份理想很高的报纸,恐怕将事与愿违。

电子媒体应与平面媒体结合

  大约五年前本地一个出版人大会上,香港《信报》总编辑沈鉴治便指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商业盈利息息相关。香港当时尚未回归中国,他说假设在回归后,特区政府若以商业手段干预当地传媒,不“合作”就没广告,一旦香港的报章、电视和电台失去了独立性和正常操作,香港的经济末日也就来到。

  其二,以亚洲的情况来说,电子媒体应与平面媒体结合,才有稳固基础。《明日报》出师未捷身先死,相信主要因为它是网络“原生报”,也就是“纯电子报”。所有的新闻一下子升空,在网上卖广告,在网上贸易,凭信用卡收钱,这在美国来说可能已成生活的一部分,但在亚洲这么做的话,恐怕还是走得太快了一点。

  事实上,目前亚洲的电子报绝大多数都是“地联”的,“网媒”的内容多靠“纸媒”供应。港台许多报章的网上内容还不是无条件奉送的,而有一定限制,如只发英文短讯等,弦外之音是:要读精彩深入内容,请订阅本报。

  不妨打个比喻,电子媒体与平面媒体配合,就像站在地上放风筝。地面上需要有广阔的空间,让放风筝者奔驰拉线,纸鸢才能越扯越高。同时风筝也要不断线,才能配合地面扯线的运动。即使是成熟的美国媒体,也并不是“一下升空”的,比如《论坛报》(Tribune),便是打出诸如food.com这样的电子版,先以饮食文化吸引网上读者。

  其三,这就牵涉到办报方针的问题了。一般认为,电子报的内容是以国际读者为对象,而平面媒体对象则是当地读者。这固然没错,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亚洲地方的民营报业机构,与英国广播公司(BBC)或美国之音(VOA)这样有强大后台的媒体不同。归根结底,报章的经营还是以服务当地,以本地人的口味为主。先赢得当地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品牌,建立区域性的发行网,再迈向国际,相信还是比较稳重的做法。

电视怎能跟报纸吵架?

  美国的报纸纷纷上网,主要是解决一个发行的问题。这因为美国地方很大,上网可以避免纸张、运输、派送等方面的烦恼。而且美国的电子商务已经是很发达了,产品素质、售后服务、厂家信用等都有一定保证,亚洲国家除了上述的韩国外,或也包括日本,恐怕一时仍很难跟得上。但无论如何,亚洲地区还是先各自搞好本地市场,以稳扎稳打为上。

  其四,我们仍然须要探讨,人们为什么要读报纸?根据行家的分析,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知悉准确的新闻消息。又快又准,精简翔实,那当然是新闻业的理想了。以报纸来说,另外的优势是分析性强,并可以随时翻阅,有更大的持久性。

  最近圈内有个笑话,是问电视怎么可以跟报纸吵架?电视上即使准备了一大堆台词,让演员盛装演出,也只能骂那么两三分钟,一闪而过。观众要非常忠诚地守侯,准时地扭开电视机,人有三急也得憋着不走开,才看到这段演出。但如果在报纸上骂人,只要写几个字,读者便可以在一天里慢慢享用,也可以剪存来细细回味。

  这不是老王卖瓜,笔者想说明的一点是,不同媒体各占优势,大家应该在据点上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可以断言的是,要是有个报业集团比《明日报》更有业绩,有更高的公信力,那又为何不可在网络的天空上争一日之长短呢?

--转自《联合早报》


    相关文章
    

  • 秀才遇到兵,詹宏志吃了黎智英闷亏《明日报》何去何从? (3/2/2001)    
  • 香港最具杀伤力的媒体大亨黎智英兵临城下 (3/2/2001)    
  • 《南方周末》被神秘收购 报社决定大量加印 (2/25/2001)    
  • 壹传媒否认接收明日报员工 (2/23/2001)    
  • 宏电再裁员4百人 (2/23/2001)    
  • [明日报]接力棒[壹传媒]: 要做符合台湾市场口味的杂志 (2/22/2001)    
  • 联合线上:虚实合一 财务风险较低 (2/22/2001)    
  • 收购明日报?香港壹传媒郑重否认 (2/22/2001)    
  • 昨日的报纸 明日的网路 (2/21/2001)    
  • 台湾《明日报》倒闭的启思 (2/21/2001)    
  • 香港网路媒体渐回传统媒体经营模式 (2/21/2001)    
  • 苹果日报报导:收购明日报应属实 (2/21/2001)    
  • 明日报停刊专家:综合性电子报没生存条件 (2/21/2001)    
  • 台湾首家网路报[明日报]今正式宣布结束网站营运 (2/21/2001)    
  • 明日报员工:来得太快了 (2/21/2001)    
  • 明日报小档案 (2/21/2001)    
  • 台湾第一家网上报纸今停刊 (2/21/2001)    
  • [明日报]高层紧急会议: [明日报]明日将继续出报 (2/20/2001)    
  • “明日报”走成为历史 接力棒是香港壹传媒 (2/20/2001)    
  • 入不敷出 <<明日报>>今日停刊 (2/20/2001)
  • 相关新闻
    入不敷出 <<明日报>>今日停刊
    “明日报”走成为历史  接力棒是香港壹传媒
    [明日报]高层紧急会议: [明日报]明日将继续出报
    明日报小档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