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五中全会上,江泽民阐述了中共的外交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二十八个字中的前二十四个字,是邓小平在苏东事变后,为中共外交所定的基本方针,也算是邓小平留给中共第三代领导人的政治遗嘱。应该说,十年以降,中共虽然距“沉着应付”的境界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还是基本稳住了阵脚;虽然在忙于应付中,不大能顾及“韬光养晦”,但以“守拙”为进退依托的哀兵姿态,还是为中共外交开辟了一爿不小的转圜余地。
也许是中共领导人在其近年所展开的“大国外交”中找到了些犹鱼得水的感觉,邓小平去世后,江泽民亲自为这个中共领导层所共知的“二十四字方针”加进了四个字:“有所作为”。何谓“有所作为”?按江泽民在中共五中全会上的解释,就是在涉及到中共利益或原则的问题上,中共绝不能让步,要坚决维护其利益和原则;在国际论坛上,要为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说话”,为其“代言”,与其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争取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在国际上形成于中共有利的舆论氛围;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要敢于“碰硬”,因为经验表明,中共越“硬气”,美国等西方国家就越是要与中共打交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访问中国时宣布“新三不”,就是斗争得来的结果;要善于利用市场的力量来分化西方阵营,要看到西方世界并非铁板一块,这样,在中共与美国发生纠葛和冲突的时候,西方国家就不会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要广为宣传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以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争取绝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有利于中共的国际环境。
如此,按照江泽民的阐释,中共外交的基本方针实际上已并非是“二十八字方针”,当然,更非“二十四字方针”。把新增加的“有所作为”这四个字后缀于邓小平的“二十四字方针”,已使中共的外交方针有了实质上的变化。依上述“有所作为”的蕴意,中共显然已不能满足于一个“冷静观察”的旁观者角色;而把解决台湾问题这一中共外交活动的中心目的公之于众,直接诉诸国家间利益交换与博弈的外交场合,也显然与“韬光养晦”相去甚远;至于“大国外交”,则已非“守拙”的范围;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第三世界说话,就更是与“绝不当头”相悖……其实,中共现今的外交方针大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那就是“稳住阵脚、有所作为”,即只要能稳住阵脚,就要有所作为。这样,江泽民通过增加“有所作为”四个字,就把邓小平所定的基本上是内敛的、“无为而治”的、“避战”而能屈人之兵的外交思维,转变成为外向的、富于进取(或曰进攻)性的、“以硬碰硬”的外交路线。为此,江泽民可谓身体力行,每年都频繁穿梭于世界各地,甚至不惜投入巨资,为其繁忙的外交之旅增添“主席专机”。
当然,作为邓小平指定的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尚不能公开地放弃邓小平所定下的外交方略,而只能以“修正”的方式对其加以调整。但是,从邓小平去世后中共外交的路径来看,其所作所为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具有“有所作为”的特点,邓小平的“二十四字方针”在中共的外交实践中,已经逐渐地为中共领导层抛诸脑后。
中共“有所作为”的外交路线,将成为东亚乃至世界外交大格局变化中的一个最不确定的函数。在“有所作为”的暗示和鼓励下,北京的某些政策研究者已经向中共高层建言,在未来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尤其是大陆加入WTO后,要防止外国特别是美国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为此,要充分利用大陆在实际物质产生方面的优势,同时利用西方特别是美国金融衍生品泡沫泛滥的短处,给美国的经济制造麻烦,最好能引发其股市泡沫的破灭,进而引发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迫使美国因后院起火而自顾不暇,无力发动针对中国的经济、军事攻势,拆除美国建立全球单级霸权的经济基础”。
与此“豪迈”设想相对应,也有人向中共高层建议,要改变中共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处处与美国“合作”的做法,以免将来在解决台湾问题时反受其害。其具体建议是,要把维持美国在东亚战略均衡的要求,作为美国保证在中共解决台湾问题时不加以干涉的交换条件,即如果美国保证或默许在中共解决台湾问题时不以武力介入,则中共对美国在东亚的行动给予配合,反之,就要处处制约美国的战略利益,打破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格局,形成于中共有利的战略均衡。为达此目的,要利用各种方式分化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甚至不惜迎合日本提出的“日元经济区”的建议,利用大陆市场的作用和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矛盾,削弱美元的地位,把一旦与美国交恶的经济风险减少到最小。更有人建议,中共的外交“不要再以对美外交为中心”,因为邓小平确立的这个外交原则“已经不适应新的世界与地区形势的变化”。
与外交路线的实际变化相适应,中国大陆已经在作着“解决台湾问题”和与美国交恶的社会心理准备,而这反过来又成为“有所作为”的社会心理基础。遍览大陆媒体,到处充斥着对台湾的“打”、“杀”之声,层出不穷地涌现着反美斗士。相当多的人其实已经远非“有所作为”所能形容,用“大有作为”怕是更为贴切。这些人不仅要在亚洲挑战“美国的利益”,而是处处要和美国作对,“凡是美国拥护的,中国就反对;凡是美国反对的,中国就拥护”。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美国大选成了中共媒体嘲笑的对象,总统难产则成了美国民主失败的象征……甚至在网络警察密布、管制极严的网站上,有人公然指责中共外交部没有把大陆不扩散导弹技术的允诺与美国停止对台湾军售的保证作为交换条件……
当然,以中共近两年的外交轨迹来看,中共高层似还不能、不愿或不敢与美国和西方撕破脸皮。但是,有了上述这样一个心理基础,中共在亚洲或某个地区制造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给美国出些不大不小的难题,就都不会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也许,中共可以籍此增添些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砝码,增加些用来证明其政权合法性的民族主义的凝聚力。
与“文革”时期中共“反帝、反修”的虚张声势不同,现在,在国家实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膨胀后,中共外交的“有所作为”将会给亚洲、世界、抑或中国大陆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呢?且让人们拭目以待。
--转自《中国之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