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鞠躬离开白宫,绝尘远去了。
电视屏幕上少了那张表情生动的脸,一时间恐怕不少人还不太适应,甚至有几分怅怅然。
论及政治人物,中国人喜欢说“盖棺论定”,某种意义上它反映了中国政治中任职终身制的特点。
但民主国家的政治人物不同,无须盖棺也可论定。特别在其任期届满之际毁誉纷呈、无所逃遁。
如果从长程的历史眼光来看,克林顿是在全球共产主义退潮后、美国国力一枝独秀鼎盛于世的时代进入白宫的。
在这种时代执掌唯一超强,政治家最容易受到的诱惑是自认天下无敌,往往手脚痒痒,倾向于耀武扬威。
幸运的是,上帝此时交到美国人手中的克林顿,并非如此强悍人物。
克林顿的信条是,“有十分力,你只能用八分”,从而让美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他清楚自身的限度。
基本上,克林顿是一个调解者、一个沟通者、一个妥协家、一个人情味过重的政治家、一个爱好女色的普通人。七情六欲、喜怒偏好均形于色,一览无余。他智力超群、辩才无碍、魅力四溢;但意志薄弱、自制不足,原则性馈乏。他总是希望获得所有各方的欢心,而不愿开罪任何一方。这种个性在遇到强悍阴冷顽强的对手时往往显得决断力不足;但对于理性的竞争对手,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八面逢源。
虽然克林顿时代的政治经济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以克林顿的前述特性来应付中共这种集团就不容易获得成功了。北京当局的为政方式,公开说的一面与实际做的一面相差实在太大,在外交上尤以难缠、耐磨、能忍以及“口惠而实不至”著称。克林顿由于急于达成妥协获得外交突破,因而几次变更对华政策,从而总是显得摇摆不定、犹疑不决,使整个对华政策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缺乏中心理念和长远规划。
譬如,在竞选时高调谴责“从巴格达到北京的独裁者”同时在初期宣布对华贸易与人权挂钩并具体规定了最后期限,但在经济利益的巨大压力驱迫下,后来又不得不宣布贸易与人权脱钩,而“北京独裁者”也变成了“在适当时期中国的适当领导人”;此外,在访华时在北京的诱导下说出对台“三不”政策,未能留有余地;在朱熔基访美时未能及时在美中关于 WTO 的协议上签字,导致有关各方的政治困境都是失策之举。
如果说克林顿也有判断正确之处的话,一是在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他派出两艘航空母舰突然出现在台海附近,预防了更严重的事态发生;二是在北京访问期间与江泽民公开的电视辩论上直指中共“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三是促成了中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协定(PNTR)的达成。
因此,克林顿的对华政策虽不能说完全失败,但总体而言他还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能凝结在历史上的稳定的美国对华政策。
其实北京当局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从根本上讲,它唯一听得懂的语言就是实力;但它异常关注的又是其面子。因此美国是有能力影响中国进入世界主流文明的。关键在于,你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并懂得北京行事的方式与心理。
有鉴于此,与北京打交道时,美国总统如果兼有里根的坚定理念、尼克松(顾及面子的台下交易)的狡猾以及克林顿的沟通魅力,事情就好办多了。 小布什是否“三合一”的材料呢?让我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原载BBC中文网页, 感谢作者授权刊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