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世界博彩公司 - App Store
《三字經》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
由於人世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理,所以就派生出了「以惡制惡」與「以毒攻毒」這樣的世俗智慧。當世人的思想境界都在同一個層次水平上時,人們就想不到「以善制惡」那樣的大智慧,只能以「以惡制惡」這樣的方式來抑制人世間的邪惡,當然這樣的方式無法根除邪惡的存在,也無法剷除人世間的邪靈巨惡。
識正邪、明善惡是一項做人的最基本的智慧,一個不知好歹、是非不分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不辨善惡的人最容易上當受騙,也很可能為了蠅頭小利去傷害好人,從而遭受惡報,其結果必然是害人害己,後悔莫及。因此,客觀的獲取正確的信息,瞭解事情的真相,不為事情的表面現象所惑,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
生命的意義在於昇華和返本歸真,因此有錢有勢並不是人生成功的標誌。一個人即使人生中無財或少財,只會使他生活得非常艱難,但是卻無礙於其生命的昇華。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並不是以得到錢財的多少或權勢的大小來決定的,而是在於人的思想境界是否在有限的人生中真正得到了昇華。
人世間每天都發生著許多幸運或不幸的事件。每當發生幸運的事情時,很多人都不認為那是善有善報的結果,總把它解釋為那是一次偶然的事件,理由是還有許多行善的人現在並沒有得到善報;每當發生不幸的事件時,那些人也不認為那是惡有惡報的結果,而是把不幸的事件解釋為偶然發生的,理由是還有許多人世間的大惡人儘管已經惡貫滿盈卻仍然還沒有受到惡報。
當一個人在人世間為了個人利益去爭去鬥的時候,就會引起無限的紛爭與怨恨。這些怨恨又會積下無盡的惡緣,在現實社會中產生了數不盡、理不清的是是非非。遠離是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寬容忍讓,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慈悲祥和的心態。只要待人謙恭有禮,行事多給別人一份尊重,「得饒人處且饒人」,就不難遠離是非的漩渦。
人心猶如一面鏡子,人的心中想什麼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來,繼而做出什麼樣的事來。夜有所思,晝有所行。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歷程也正如他心中所思所想的一樣,頭腦中經常出現什麼樣的畫面,不久就會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來。修煉的人心中裝著真、善、忍,他(她)們說話與做事自然會以真善忍作為行動的準則;普通的人在心中把名利情視為人生中的樂趣,那麼他們的言談話語以及現實生活中自然會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目標。人世間有許多無形的物質,要先去相信然後才能夠看得見。人生中的許多目標,要先去想像成為然後才能夠擁有。
如果一個人爭鬥心或妒忌心非常強而且又特別自私,他(她)就很容易把許多朋友變成敵人。然而,當他(她)們感覺到自己樹敵太多時,有又許多人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化敵為友。其實,真誠與善心是做人的根本,由誠意與善念組成的純善之心足以化解人世間的一切怨恨,也可以輕易的化敵為友。
由此看來,幸運之神喜歡垂青心懷善念之人。俗話說:「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敵人少一堵牆。」一個人如果心懷善念,慈悲為懷,他的心中就沒有敵人。惡念招惡運,善心結善緣。因果報應中自有天意,世人不可不察之。
人的生命就像一艘船,如果在人生的航行中承載過多過重的物慾和虛榮,生命之舟就極易在中途擱淺或沉沒。要想順利的抵達生命的彼岸,就必須及時的減重輕載,只取最低限度維持生命所需要的東西,果斷的放棄人心中的貪念及多餘的慾望。
孔子在《禮記•中庸》中說,「知恥近乎勇」。大意是說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一個人懂得羞恥,才能自省自勉。有羞恥之心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戰勝自我,這是「勇」的突出表現。然而, 隨著現代社會道德標準的低下,不知羞恥的人似乎是越來越多了。君不見那些戴著鴨舌帽與墨鏡的中共特務,駕駛著沒有牌照的車跟蹤高智晟律師,在光天化日之下耍流氓卻沒有絲毫羞恥之心。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時候的老年人在教育年輕人時,總是苦口婆心,勸善不止。然而,人世間有許多人為自己的觀念所阻,對他人的勸善良言不以為然。其結果是有心聽勸者事半功倍,化解了人生中的劫數或磨難,一意孤行者慘遭碰壁,錯失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機緣。昔日釋迦牟尼佛及基督耶穌那樣的大覺者下世度人,不為人世間的冷漠與真假善惡所惑,自始至終所做的也就是一心勸善而已。其結果是敬佛信佛者為自己種下了修佛的機緣,得法後勤而行之的人修成正果;信神而修心的人也有緣進入耶穌的天國,沒有信仰的人則錯失機緣,在六道輪迴中或為人或為畜,渾渾處世飽受苦難而無法解脫。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儒教思想之中,「仁」字在「仁義禮智信」中占首要地位。「仁」字左邊是一個「人」字旁,右邊是一個「二」字,它的涵義是人活在世間,必須要珍惜生命並且要與他人有共生共存之心才能稱得起仁者。日本有一個著名的作家吉川英治曾經在他的作品中寫到:「不珍惜他人生命的人,也決不可能珍惜自己的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珍惜生命應該是宇宙萬物的天性。其實何止是人類,即使是動物與植物也具有珍惜同類生命的天性。
人世間雖然有許多著名的專家與學者,但是這些專家與學者卻沒有能力和智慧預測和擺脫大自然的災害。當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嘯發生之前,看起來遠沒有人類強大的各種野生動物們早就悄悄的溜到了安全的地帶,只有自以為聰明的人類無法察覺到災害的即將到來。人世間並不是沒有料事如神、能準確預測未來的高人和奇人,然而達到這種境界的高人和奇人都不是人世間的專家和學者,大都是經過修煉之後變得與世無爭的棲身於山林寺廟中的隱士或世外高人。在中國歷史上也有憑借後天的修煉而在世間建功立業者如姜子牙、孫武,諸葛亮等人,他們百戰百勝的大智慧其實都是早年後天修煉的結果。
自從佛教東來,中華民族就接受了佛教中因果報應的思想,古代的中國人大都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古自今,現實生活中善惡有報的實例不計其數。因為善惡必報是天理,所以從皇帝宰相到市井小民,從來沒有做了壞事最終沒遭到報應的。雖然奸賊秦檜也曾經一時權勢顯赫,一手遮天,但是因為他設計陷害忠良、枉殺好人,死前遭報身生背瘡,死後又被塑為鐵像跪於岳墳之前,千年遭受萬人的唾罵就是一個明證。善有善報的實例也是數不勝數,人世間的真誠與善念最終都得到福報。
由於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質世界的表面現象,所以它捕捉到的信息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人的其它感官也有其局限性,即使是經過大腦過濾的信息有時也未必是準確無誤的。世人受現實社會中的觀念所阻礙,往往認為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才是實實在在的,眼睛觀察不到的東西就完全不相信,其實人的視野只能看到物質世界的局部,而且許多時候看到的都是假象。
古語說:「得人心者得天下」,縱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治久安的賢明君主如唐太宗等人也都是深得人心的有德之士。相反,以武力兵征天下、以血腥的暴力維持其統治的殘忍暴君如秦始皇、隋煬帝等人則是極其短命的。孫子兵法中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在《三國演義》中蜀國丞相諸葛亮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對南方的蠻夷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對方口服心服,徹底清除了蜀國在南方的隱患。由此可見,古往今來的大智慧者都懂得以德服人。以暴力作惡者則雖能逞兇於一時,但是卻不能長久存在於世間。
出生為人,最大的困惑莫過於無法確知自己生命的來源。人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為何而死?這是人心中最想知道卻又無法解決的疑問。因此,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以及人世間的聖人與賢人都曾經不懈的探討過生命的來源。關於人類真正的生命本源,雖然在科學界有許多假說,卻沒有令人十分信服的定論。
一個人活在世間而沒有進取心,或者是一個修煉的人失去了精進心,他們的處境也就像這故事中的天鵝一樣,雖然表面上生活無憂,舒適悠閒,但是在不遠的未來卻潛伏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珍惜光陰就是珍惜生命,對於貪圖安逸者來講,那群天鵝的下場足以使人引以為鑒。
人世間的好人遇事經常講修養與涵養,修煉人則經常談論如何修心養性。一個人的心性或修養與他的寬容程度有很大的關係,人有寬容品自高。如果能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他的思想境界就已經很高了,人只有通過修煉才能達到高尚的思想境界。
古今往來,不管是在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誠信都被視為一種傳統美德。在人生旅途中,人們也許會因為堅守信用損失掉一些眼前的物質利益,但是從長遠的人生來看,樹立真正誠實的信譽,廣泛的被他人信賴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世間有許多人雖然滿懷壯志的準備著做一番大事業,卻不能認真的做好身邊的每件小事。然而,人世間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由很多小事所組成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許可以完全改變人的一生,因此任何無心無私的充滿友善的舉止行為,都將會給人帶來不可預想的喜悅。
行善而不求回報,是一種道德高尚的表現。一個心地善良的人,面對人生旅程中的艱苦與喜樂,都會以平常心對待。德高望重之人大都是凡事肯付出而不期望回報的人,接受其恩惠的人自然也會以與他們同樣的待人方式與其互動,因此行善而不求回報的人經常能夠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饋,這是因果循環的自然規律。
一個人如果達到了較高的精神境界,自然會正念在胸,看淡生死,無所畏懼。因此,自古至今也有無數的忠臣義士及修煉人心存正念,生死不懼。
在人生的旅途上,長期處於逆境的人由於看不到光明的前程,比較容易產生氣餒的情緒。然而,逆境同時也是磨練人們意志的極好機會。一個人如果能在逆境中堅守自己的信念,坦然面對眼前的黑暗,鍥而不捨,最終必然可以走向成功。相反,就如俗話中所說的那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過度貪圖安逸的心態也足以葬送一個原本有希望走向成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