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RW上投注app官网-RW上投注app开户-RW上投注app注册
古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由此可見,任何一個人隨意說過的的話,都將產生不同的後果。激勵他人的良言會為說話的人積德,傷害他人的惡語則會使說話的人得到惡報。造謠中傷他人的壞人自以為得計,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必有更大的惡報等待著他。
《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的時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們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為習染不同就會變得相差的很遠。在世風日下的現代人類社會中,為了不使自己誤交損友、沾染不好的習慣,交友與擇鄰也應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裏有一首千古絕唱的詩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人生如夢,又像是一場遊戲,不管怎樣吝嗇或算計,最終還是要赤裸裸地離開這個人世間,不可能把一生積累的物質財富帶進墳墓。
一個優雅的儀表只能給別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一種寬闊的胸襟和翩翩的風度則能使人肅然起敬。一個人有沒有風度取決於他的心量的大小,因為風度雖然是通過言行表達出來的,但那卻是內在心靈品質的流露。
微笑像春天裏的暖風,能溫暖人心;又像冬日裏的暖陽,能融化堅冰。微笑是無聲的語言,微笑是美好的傳遞,微笑把善良寫在臉上,微笑把陽光帶給人間。
古人云:「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因此,人世間的一切俗事,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選擇。人的煩惱大都是來自於患得患失,或對某些事情耿耿於懷,人們經常在過度的強調自我或刻意追求中失去了本來應有的祥和。凡事不必刻意去表現,以平常心處理生活中的俗事,一切順其自然,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人世間一切精神上的智者聖賢,都是通過信仰和修行而拋棄了複雜的思想與人的觀念,最後返本歸真,他們的心靈內核和人性,又都回歸到生命初始的純真狀態。人通過修煉就能返本歸真,修出人原本就具有的先天本能。
一個下棋的人如果經常悔棋那是非常令人討厭的,因此不管是圍棋還是象棋,正式比賽的時候是不允許棋手悔棋的。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劍聖宮本武藏說過:「我做過的事情從不後悔。」這既是一種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心態,同時也是一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撮深蘊著清香的茶葉,那人生中的修行就如一壺熾熱的沸水,茶葉只有在沸水中沉沉浮浮,累經浸泡才能散逸出它的清香。人只有在修行中積德行善,才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留給他人一脈脈人生的幽香。
蘭花是花、香、葉三美俱全的傳統名花,她在中華文化中象徵著在道德修養上的堅貞不二和自尊自愛的高風亮節。古人云:「竹有節而嗇花,梅有花而嗇葉,松有葉而嗇香,惟蘭獨俱有之。」蘭生於幽谷深山之中,清香遠逸,卻從不因為無人來欣賞而失去芳香。其高雅的品格猶如人世間的大德之士,令人心慕神往。
菊沒有百花的嬌豔,也無令人讚歎的清香。她總是淡淡的在淒風冷雨中默默的忍受著孤獨和寂寞,在世俗中保持著一份特有的從容和淡定。然而,她的平淡使其以獨具特色的花、姿、色、韻,與蘭、梅、竹一起被並稱為花中“四君子”。
梅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不僅是其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之讚美,更以她的冰肌玉骨、淩寒留香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而為世人所敬重。梅花濃而不豔、冷而不淡,她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任何花卉都無法相比的。
蒼松與翠竹和寒梅並列齊名,是歲寒三友之一。它四季常青,其質樸、莊重的個性給人以祥和持重的感覺。古人經常以歲寒比喻亂世,以松柏比喻君子。古代君子的品德就如同松柏一樣,正直、穩健、古樸,儒雅、樸實、深沉,雖身處亂世逆境,但不為物惑,不改初衷,始終道心堅定。《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意思是說,季節寒冷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不會枯萎凋謝的道理。漢朝劉向的《說苑·說叢》中說:「草木秋死,松柏獨在。」告訴人們秋到草枯木凋,而松柏卻昂然挺拔。比喻在艱難困苦的考驗中,才能顯出真正的英雄本色。
竹在植物中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象徵。翠竹風過不折,雨過不汙,不畏嚴寒,也不懼炎熱。冷熱起伏,只會使它顯的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劍拔十尋,枝摩蒼天。古今之人常把梅、蘭、菊、竹合稱為四君子,竹也被中國文人譽為「歲寒三友」之一,在北風凜冽、萬物凋零的時候,仍然能迎風傲雪,堅韌不拔,不懈的向人們傳遞著春天的資訊。它以特有的神姿仙態,瀟灑自然,素雅寧靜之美,令人心馳神往;又以虛而有節、疏疏淡淡、不慕榮華、不爭豔麗、不媚不諂的品格,與古代聖賢們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的高尚情操相契合,因此古人有「君子比德於竹」之名言。
前幾天與朋友一起參觀了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其中的一幅作品中是以蒼勁有力的字體寫著人生格言:「三思方舉步,百折不回頭。」細思之,這兩句看似平常的格言其實隱含著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現實生活中,假像與真實並存,人生的道路崎嶇坎坷,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為避免上當受騙,應該三思而後行;同時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遭遇幾次失敗和挫折,如果一遇到失敗或挫折就馬上放棄了,就必然難成大事,修行也難以修成正果。人世間的許多事情,很難做到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能堅持到底。
人世間有許多人喜歡把自己的缺點、弱點包裝起來,或者掩蓋起來,深怕被別人知道之後對自己不利。還有一些人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明明知道自己親近的人做錯了事情,卻沒有勇氣面對事實,從而選擇有意袒護,把錯誤的行為遮掩起來。然而,真正的正人君子則能做到襟懷坦蕩,表裏如一,不護己短。不刻意掩蓋自己的缺點和過失,是一種心胸坦蕩的高尚之舉。
人世間有大智慧的人不會只忙於做事,而是在精神上擁有一片悠閒的空間,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以純淨自己的心態。中國古人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清靜無為,因為貪心過重就會過多的忙於俗事,被物質利益所困所惑就會在無形中敗壞人的真性,凝神靜修才能達到身心的淨化。
古今中外的聖賢智者都對人的善心進行了高度的評價。西方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西方哲學家盧梭說:“為人善良和正直才是最光榮的。”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西方哲學家羅素則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世人大都渴望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裏,功成名就、出人頭地。然而,不管人世間的小聰明人如何精於算計,即使一時通過奸詐的手段獲得眼前的實際利益,卻總是跨不過命運這道門檻。因為最終人算不如天算,貪圖小利者畢竟難成大器。上天總是青睞忠厚德高之士,不論商場還是戰場,誠實守信的人比較容易獲得成功。慈善忠厚、誠實守信的個性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使人生富有的源泉。
一個人要想徹底忘掉自己的存在?那不太可能做到。因為自己所做過的一切事---無論好事還是壞事都已經存在那裏,如何能夠忘卻?然而,精進的修煉人卻可以在修煉的過程中逐步的放下自我。自私自我是人心中最大的執著,完全放下自我為他人而存在那是一種無比高尚的思想境界。縱觀古往今來,只有到世間度人的釋迦牟尼佛和耶穌那樣的大覺者完全放下了自我。因此,對於一般人來講,放下自我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精神境界。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名傳千古的聖人,是因為他的思想境界遠遠高於一般的人。即使自己身為聖人,孔子仍然心懷謙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對“道”充滿了敬畏之心,這可以從《論語•裏仁》中看出,他說過:“朝聞道,夕可死。”意思是說,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無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飄然紙上,值得追求人生真諦的後人去認真的深思感悟道與法的重要性。
人世間有許多人生來膽小怕事,也有一些瀟灑豁達、無所畏懼的勇敢者。人的膽量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我雖然沒有做過更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無所畏懼的正人君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正直無私。內心無私的人,活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心中無私天地寬,事無不可對人言。
生活在紅塵人世中,有許多人經常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憂慮、擔心。要想遠離這種憂慮與擔心,就必須擁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智慧。今天的積德與守德就是為未來的生命作準備,任何時候天都可能有不測風雲,老子曾說:“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民間的俗話也說:“晴帶雨傘,飽帶饑糧。”這些說法都深刻的闡明了宇宙中的一個真理: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隨時都應該有應變的心理準備。“綢繆”本意是用繩索緊密纏捆,引申為修補。“未雨綢繆”就是趁天還未下雨,趕緊修補好門窗,作好準備,以防暴雨引發的不測之禍。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代的中國文人接受的是傳統的中華神傳文化教育,敬神敬天,棋琴詩畫樣樣精通,而且擁有自己的信仰和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每一個真正的文人都具有十分高雅的氣質。
做人無疑應該堅守內心的原則,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不能因為屈服於壓力或貪圖物質利益的享受就輕易的妥協甚至出賣自己的良心。然而,在個人的名利或物質利益受到損害或由於個人利益與他人發生矛盾時,如果能大氣大量的退讓一步,則不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種大忍之心的體現。
在物質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太多的利益糾葛和名利紛爭。面對人世間名利的得失,是以平常心淡然處之,還是夢回無數、念念不忘的糾纏不放,這兩種選擇,是對一個人思想境界高低的檢驗。人世間真正的修煉人和擁有大智慧的人心淡如水,遇危難不懼,得譽不驚,受辱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憂。能以平常心面對人世間的名利得失與生命中的潮起潮落,那種超然的氣度與風骨是一般人望塵莫及的。平常心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是一種恬淡灑脫,氣定神閑的心態。
沒有燈光的夜晚是漆黑的夜晚,沒有心燈的人生是黑暗的人生。物質世界中的燈光需要能源支撐,不管是煤油燈、蠟燭還是電燈,如果能源用盡了總是有熄滅的時候。唯獨對宇宙真理的信仰所形成的心燈,可以永久的照亮人們的心靈,猶如太陽一樣,與天地同存,與生命同在,長明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