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4日報導】中國臨近「十一」假期,「限漲令」發揮不了作用,不少景區決定漲價,有的漲幅甚至達70%。據悉,貴州、天津、雲南、安徽等地多個景點門票紛紛漲價,此舉引起外界批評。
據中央社報導,今年8月27日國家發改委規定旅遊景點,不得在「十一」假期前集中上調門票價格。但是一些景區仍然堅持漲價,有的景區則醞釀在節後漲價。
報導指出,昆明市擬調整石林景區門票價格由人民幣140元上漲為每人次200元;安徽天柱山旺季門票可能從120元調整至150元。早在今年「五一」期間已有不少景區按捺不住漲價衝動,如黃山景區就把門票價格由200元上調至230元。
國家發改會先後4次發出關於門票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然而「限漲令」並不奏效,不少景區最終也決定漲價。景點漲價理由是不堪高昂成本、彌補保護資金缺口、償還債務、控制流量等。
但據報導,這些理由都未必站得住腳。調查發現,不少景區真正用於資源保護的開支有限。例如,黃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門票收入用作景區保護;雲南石林景區2008年門票收入近3億元,而用於景區日常資源保護支出僅為3000萬元左右。
而且,一些景區更要拿出一大部分經費「養人」,如石林景區的人員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就佔了門票收入近三分之一。
業內專家和遊客都警告,景點要充分認識到漲價帶來的害處。漲價並不一定能換來效益,一些遊客反映,如果漲價超出遊客所能接受或承受能力,他們就會選擇其他的景區。這樣遊客數量就會減少,以漲價增加收入的目的也就大打折扣。
報導說,目前中國景點的門票價格已經與居民收入不相稱,若門票價格再持續上漲,旅遊可能將變成有錢人的專利。一名遊客認為,景點不斷漲價,正在剝奪普通人看風景的權利,景點應該回歸公益。
北大教授謝凝高則批評政府對景區投入不足。他說,美國每年撥給國家公園的經費及社會團體捐贈的經費達40多億美元。而中國每年對全國187個國家景區的投入卻不足人民幣2000萬元。有的地方政府不但不投入,甚至還用景區收入來填補財政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