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曾看過,很多選手因長久練習、準備,卻未能在比賽後入圍,當場痛哭流涕、情緒崩潰,直令他覺得比賽真的很殘酷。因此,他現在告訴學生,要不要參賽,必須先問自己,有沒有辦法在面對沒有入圍時,還能處理自己,如果可以,再去比。「如果沒有先做好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最好不要參加。」
陳瑞斌也曾把比賽名次看得很重。16歲時,他第一次去義大利參賽,雖然得到銀獎,但因為不是第一名,他形容自己「簡直痛不欲生」,可見當時得失心太重、壓力之大。
有一段時間,陳瑞斌每次比賽都帶著安眠藥,強迫自己入睡,不然睡不著會影響隔天比賽,直到後來慢慢學會「不把比賽當比賽」,才自然調適。他也恍然大悟,比賽不是只彈給評審聽,而是要彈給觀眾聽。
「我不認為比賽失敗是個失敗,因為就算得獎,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認為你最好。我能拿到獎,是因為很幸運,那10幾個可以打分數的評審正好很認同我,發現我跟其他選手的差異」。有了這種體認後,第一名或沒入名,他都是平常心。
「參賽者絕不能把比賽看得那麼重,否則根本上不了台。」陳瑞斌觀察,其實鋼琴大賽裡參賽經驗豐富的「老賽」,再怎麼失常,水平都不會差太多。例如他曾在某個比賽把首獎輸給別人,卻在另一場比賽中打敗了那個第一名,因此,重要的還是得學會面對失敗,如何安定自己的心。
在音樂領域有著亮眼成績,陳瑞斌把比賽的起起伏伏都當做小失敗,但他語出驚人地說:「我最大的失敗,是我的職業。我覺得我學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失敗,因為我和家人都不知道要為音樂付出這麼多東西!」
陳瑞斌指出,走專業音樂表演路線,是一種賭博,很多華人音樂演奏家都有家庭支持,曾有人說,一個家庭要培養出一個音樂家,必需富過三代才可能成功;但他的祖父在市場賣菜,父親是小學老師,「以這種富三代的邏輯來看,我不知自己為何變成音樂家」,只好盡一切力量,嚐試打敗三代魔咒。
音樂表演是陳瑞斌的興趣,只要觀眾聽了很高興,他也深受感動。他曾經遇過很多挫折,例如有些奧地利人認為,彈莫札特的曲子,就是要流著奧地利血統的人才彈得好;這話讓陳瑞斌覺得聽起來很辛酸,也更凸顯陳瑞斌這個華人在西方樂壇打拼的辛苦。@待續…
摘 自 《認輸才會贏 》 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