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清風明月與心齊

font print 人氣: 104
【字號】    
   標籤: tags:

由於命運不同,前生今世的因緣不同,所以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也不一樣。一個庸俗的人即使生活在富裕、舒適的環境之中,如果貪心很重,他也不會滿足;相反,一個人如果生性樂觀,淡然而無畏,即使生活在嚴酷、貧困的環境之中,他也不會悲觀消沉。俗話說:“心靜自然涼”, 白居易在《消暑》一詩中說:“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由此可見,為人處世,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今日信手拿起一本《全唐詩》,偶然看到了唐代高僧智亮所寫的《戴雲山吟‧之一》,詩曰:“人間漫說上天梯,萬轉千回總是迷;曾似老人岩上坐,清風明月與心齊。”讀罷不禁感慨萬千。在走上修煉的道路之前,我一直心浮氣躁,對人生充滿了許多困惑。在茫茫紅塵之中,不管怎樣去思考,也悟不清楚人為何而生?那時經常感覺到每個人都很自私,出現了問題與矛盾,大多數人都是指責別人做的不好,很少有人反省自己的過失,所以人們彼此怨恨,在保護自己的利益上非常敏感,在爭爭鬥鬥中艱辛的消耗著歲月,卻距離幸福越來越遠。上下數千年,人們也試圖在迷中尋求真理,然而,除了修煉的人之外,人們只是在生老病死中掙扎,沒有人找到解脫之路。

自從在人生的道路上喜得宇宙大法,我即使獨自一人也沒有感覺到孤獨。有時獨望夜空中的明月,似乎感覺到月亮此時也在俯視著我。這種息息相通的感覺,不可言說。在習習清風中悠然漫步,我好像聽到了風的呼吸聲。以祥和的心態觀察自然,自然就能讓人感受到無限的美妙。放下了自我,才能感受到宇宙的博大;捨棄了物質上的欲望,才能體會到精神上的輕鬆與快樂;徹底消除了後天形成的人的觀念,才能領悟到神佛的慈悲。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細思之,色、音、味這些各種刺激人們感官的東西,常常能困敝、麻痹人們心靈的天性,使之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過於追求物質的享樂,那是不符合天道的。只有擺脫貪婪妄欲,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內心淡然清靜,才能回歸人的真誠淳樸的本性。因此,一個放棄了追求物質利益的人,那必定是一個有道
之士。

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微笑著回應俗人們的冷嘲熱諷,寬容的對待他人的誤解與過失,一顆清靜的心也能如宇宙一樣的博大!淡然而無畏,清靜的心靈就像不動的高山那樣巋然安詳;慈悲而祥和,那就是覺者的永恆的心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很喜歡靜心遙望暴風過後的海面,更喜歡凝神觀看大雨初晴的天空。暴風過後的海面風止浪靜,令人心曠神怡;大雨初晴的天空潔淨如洗,使人頓感萬物清新。從立志修煉的那一天起,我就感到人的修煉就如同玉器的磨礪一樣,在磨難與痛苦中才能得到靈性的昇華。「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巨難之下挺立不倒,在重責之下忍辱負重,越是嚴酷的環境就越能造就大德之士。細思之,人世間發生的任何事對於修煉人來說都是好事,只要金剛不動的堅守自己的信仰,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 以前結識過一些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當時曾認為那是他們的一種才能,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善辯與善惡的關係問題。後來又結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煉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最後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 “不爭”並不是讓人無動於衷而無所作為,而是勸人們凡事要順其自然,不要一味的強取豪奪...
  • 人世間有德的人必定有福。德少的人不管怎樣辛苦勞作,卻經常有溫飽之憂。世俗中的人講積德,中國的古人大都相信積德得福報,所以本分的人都是與人為善,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修煉的人則講守德,凡事順其自然而不刻意強求,卻要在修行中信守法理,不做任何有損道德的事。德生於卑退,因此大凡積德與守德之人都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個謙虛忍讓的心態。
  •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世風日下,迷茫的人們雖然都醉心於物質享受,但是在金融海嘯和甲型H1N1流感這樣的災難面前卻是束手無策。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離奇!男子一想結婚就會身患絕症,恢復單身就不治而愈,占卜師預言治病:一件事不做就會孤老終生。
  • 修煉之路漫漫而將盡,修者之心淡淡無波瀾;此其時也,割捨凡心;此其時也,蕩盡妄念!
  • 修煉,便是要在戲中,鑼聲未響,就已知道、就已相信這道具的歸處,而且深信眼前的一切 只在倏忽之間。倘如此,便是要覺悟了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