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機器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

世界彎的看不到前方 (5)

大衛.史密克

標籤:

過去十年來,中國非常積極吸引外資,然而中國政府始終都限制外資投入重要產業和其他行業,包括保險、銀行、零售、造船、媒體、電訊和不動產等等。舉個例子,好幾年前大部分跨國購併案莫名奇妙就開始面臨一大堆新的障礙,沒有人徹底了解這種倒退政策背後的主因,只知道發生了某些政治改變,使整個情勢變得更加神祕,令人迷惑。

有時候好像中國人自己也不確定到底發生什麼事,二○○五年四月,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一位高階特使參訪中國,拜會一些層級最高的官員,對方告訴他那個周末人民幣大幅升值是「百分之百確定的事」(直接引述某位官員的話)。

然而接下來幾天人民幣根本沒有大幅調整,令IMF大為尷尬,(其實這可能反而幸運,因為IMF預期升值百分之二十,而中國所想的卻不到百分之五)。

根據IMF一位資深員工的說法,同樣感到尷尬的還有中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的官員,外界不應該再把他們(中國央行和財政部)視作控制貨幣改革之類重大決策的負責人,反之,國務院這個由最高層共黨菁英所組成的神祕組織,才是所有最關鍵決策的制定者。

舉個例子,前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雖然出發點良好,但據說他不管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什麼會議,口袋裡最多只握有三票,根本不夠獲得九名政治局常委的多數支持,就算他對美國總統或歐洲國家的總理許下任何承諾,也不保證能獲得政治局的認可。

歐洲央行理事會(European Central Bank Council)的一位成員曾經告訴我:「(中國的)決策架構是複雜的網絡。好幾年前我們問他們,歐洲的央行如何能夠協助他們建構更現代化的央行基礎建設,結果中國當局花了九個月才想出來要怎樣回應我們的問題。」

依我個人之見,這正是我為什麼對中國官方的權力架構打這樣的比方:中國好像一棟大規模美輪美奐的北京辦公大樓,但充當門面的廳堂卻又小又簡陋。

坐在廳堂裡狹小、臨時、劣質接待桌前迎接國際貴賓的,竟然是地位等同葛林斯潘和柏南克的中國高官──極為聰明、誠實、坦蕩、具有全球化視野。在我的譬喻裡,即便是胡錦濤主席也坐在相同的接待區,他們誠懇的迎接賓客,認同中國擁有哪些明顯問題,可是他們能動用的權力十分有限。

反觀這棟辦公大樓的其他樓層裡,主管辦公套房鑲著高貴的橡木壁板,它們的主人才是擁有實權的人,也就是黨的要員。他們讓我想起非暴力版本的美國電視影集《黑道家族》(Tony Soprano)裡的幫派惡棍和幹部。

據估計,中國有一群人數從十來個到數百個不等的集團控制著中國共產黨組織,就像《黑道家族》的老大索波諾(Soprano)控制新澤西州(NewJersey)北方一樣。我想像一群政客把腳蹺在桌上,一邊抽著古巴雪茄,一邊聊著所有政治圈人物都熱中的話題:如何緊抓住權力不放。

以這個例子而言,話題應是如何保有權力,同時駕馭這頭無法預料、高度混亂、傷痕累累的中國政經猛獸。請注意,我不是在暗示這之間有任何陰謀,這群權力班子只是想要設法在自己岌岌可危的國內政治情勢中,生存下去。

可是不容置疑,雖然有共黨菁英滲透到經濟結構中,這個國家還是成就了經濟奇蹟,這種情況令我想起歐洲某家大型銀行的總裁最近私下做的一段評論,此人出差到中國,有一天他站在上海一家飯店的大廳裡,某個競爭者問他:「你在中國沒有做成太多生意,是嗎?你難道沒看見中國銀行體系的改革嗎?」

這位歐洲的銀行家回答:「噢,中國缺的不是銀行改革,而是影響銀行的政治體系需要改革。」最近中國官員的一則公告令許多全球投資人震驚,公告指出,中國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已成為全世界價值最高的銀行。

短短幾年內,中國工商銀行即將展開全球購併行動,事實上,該銀行早已非正式的四下打聽,看看能不能購買一、兩家頗具規模的歐洲銀行。

一般個人,比方說西方的投資人好了,他們有很多人最近都參與中國工商銀行和四、五家其它國營銀行的初次公開上市股票認購,獲利很豐碩,可是這些投資人並不曉得共產黨的魔爪依然深入銀行的決策結構,有一位中國工商銀行的觀察家對我說,當共產黨週末集體外出渡假時,該銀行的整個高階管理階層幾乎人去樓空。

北京分行裡確實有這種情形,不過各個區域的辦公室尤其明顯,共黨官員不僅操縱信用風險評估,也干涉人事任用決策銀行體制,因此政府高層那些認真的改革者(確實有一些這樣的人)和國際投資銀行家雖然努力想要改革,但卻遭到漠視,不論是總行或各省分行都一樣,情況和早年日本從事銀行改革時很類似。

在此同時,完全不繳息的貸款和總數更大的繳息短少貸款持續累積,數目越來越驚人,而中國銀行處理的方法是積極核撥新的貸款,結果壞帳對所有貸款比率降低了,製造出放貸正常的假象。如此詐欺計畫的泡沫破裂時間點,就是新放款越來越難成功時,通常是發生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

假如你還是不相信中國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的風險,特別是近來的通貨膨脹進一步加深這樣的風險,那麼請仔細看看最近公開上市的任何一家中國銀行的公開說明書,這些厚厚的文件在標明「風險」的部分中,赫然呈現一頁又一頁的敘述:「我們紅樹 (Hong Su,音譯) 分行的王先生因為侵占兩百萬元被逮捕;某某地方辦公室的分行經理胡先生因為偷竊一千萬而被逮捕。」

清單冗長不堪。公開說明書裏的「風險」這部分,也承認銀行沒有監控信用的風險管理制度,某些例子甚至承認銀行並未設有流動性管理制度,在這種情況下,這家銀行還是能夠公開上市,在股票市場上大賺一千億美元以上。這就是在大規模超額資本氾濫的環境下所發生的事情。當然啦,直到泡沫破裂為止。

這聽起來很誇張嗎?派駐在中國的西方投資銀行家最近流傳的一則故事,是關於中國某家規模極大的國營銀行近來準備公開上市的事,由於中國人了解西方人很重視風險管理,於是僱用曾經在知名美國投資銀行工作過的一個西方人擔任銀行的高階風險主管,一切聽起來都很審慎,只除了一項小細節:這位新的風險主管不懂中文,但是銀行的中國管理階層還是面不改色的要求他在所有文件上簽名,以支持首次公開上市申請案。

這位主管拒絕簽名,最後並辭職了,另一個西方投資銀行家評論說:「難道他事先不知道,銀行聘請他的目的,就是因為他不懂中文嗎?」@

摘 自 《世界是彎的》 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數字達人不會特別做什麼(4)
言行不一 中國大搞地方保護主義
五嶽散人:被強迫的幸福生活
寶華:全球復甦若呈半V型 恐拖累成長力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