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紫吟、夏平採訪報導)澳洲頂尖學府——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擁有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姓名的求職者比有中國、中東和意大利名字的人更加容易得到面試的機會。
研究人員表示,調查的目的是希望澳州的僱主們能從新考慮如何選擇僱員,努力確保他們僱人時是非歧視性的。
這份17日公佈的報告稱,研究人員發出了4000份假造的求職信,申請初級侍應、數據輸入、客戶服務和銷售方面的工作,「求職者」都是在澳洲上過中學的人。結果發現,「中國人」被回復的機率為21%,「中東申請人」為22%,「土著人」為26%。相比之下,擁有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姓名求職者回復率為35%,而意大利人略遜一籌,為32%。
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該項研究的負責人之一、澳洲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Andrew Leigh先生表示,研究的初衷是確定少數民族在求職過程中是否遭受了歧視。
他說:「我們對得到真正歧視程度的準確估計很感興趣,問題是,僅僅通過觀察勞動力市場的結果並不能告訴我們歧視的問題。例如,少數民族可能遭受了歧視,卻更加努力工作進行彌補,這樣,我們在結果中就看不到差別。因此,得到僱傭過程中歧視的準確估計的唯一方法是做一個試驗。」
他對大紀元記者還介紹了研究過程的細節:「我們寄出了4000份假的工作申請簡歷。這些簡歷除了名字以外都是一樣的。例如,一個簡歷可能是英國姓名,另一個可能是中國姓名。因為其它的東西都是一致的,那麼任何的差異就應該是歧視了。」
「我們發現僱傭過程中有很強的歧視,尤其是對中國人和中東申請人。在布里斯班、墨爾本和悉尼,我們發現,中國申請人需要發出68%更多的申請,才能得到同樣次數的面試。就是說,如果一個盎格魯撒克遜背景的申請人遞交了10個申請,那麼一個中國人則需要17個。在其他的種族中,中東求職者不得不遞交64%更多的申請,土著人需要多寄出35%,意大利人則需多出12%。」
研究報告說,對某些群體的歧視可能更是下意識性的,而非種族主義。
在個人找工作方面,研究發現,中東求職者如果申請非英國背景僱主的工作或在一個多種族的區域找工作會更為容易。少數民族群體在悉尼要比在布里斯班或墨爾本更加容易受到歧視。在悉尼,中國求職者要比英國背景的求職者多發出92%的求職申請,而中東求職者則需要多發80%。
Leigh教授告訴大紀元記者:「我們並不是想要人們英化他們的名字。名字是身份的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我希望居住在一個不會因姓名而被懲罰的澳洲。我們希望研究會鼓勵僱主們重新考慮他們僱人的做法,清楚下意識的歧視,並努力確保他們僱人時是非歧視性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