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與反作用、慣性定律及攲器原理,透過這三種理論思考,可讓事物易於整理。適合自己思考方式的理論,事先若能預備三種左右,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至於驚惶失措。
如同前述,思考問題時,可以套用一種思考方式的原則,做為切入問題的頭緒。本節延伸這種方法,試著將套用的原則增加到三種。
人類自稱萬物之靈,不過是人類自以為是的想法,事實上,人類無論在理智或精神的行為上,都充滿了缺陷。因此,人類無法持續不斷地集中思考同一個問題。若是沒有任何憑藉,縈繞在腦海中的往往是不著邊際或固定模式的想法。
雖然只要一種原則就足以作為思考的頭緒,但是如果要去除這種缺陷,讓問題更容易思考,則至少需要三種原則。
我暫時就以三種理論稱之。
所謂理論,可將之想成是一個基本的藍圖,適合套用於許多情況。想要正確掌握事物時,利用預先準備好的理論,往往更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設想的三種理論,除了前一節所舉的動生反動,還要再加上慣性定律,以及攲器原理。若有這三種理論,基本上應該就能用來思考大部分領域的問題。
舉例來說,選舉或政治派系鬥爭這類問題,以動生反動理論思考,應該能夠逐漸看清真相。發現了一個現象,就能預測到必定會伴隨著反作用產生。
第二種理論是慣性定律,也就是牛頓的運動定律之一:「物體靜止或保持等速直線運動時,除非受到外力影響,否則狀態不變。」簡單而言,具有一定質量的物體開始運動,不論具有的質量大小如何,都不會自動停止。
假設有某項龐大的開發計畫實施,眾多審議會及部會都參與其中。這項計畫一旦啟動,由於規模龐大,不可能停下來。
要中斷這項計畫,相對於計畫具有的質量,必須多付出數倍的力量攔阻;若是沒有相當的覺悟,是無法辦到的。
最後的理論是攲器原理。所謂「攲器」,是一種利用竹筒製成的裝置,將水一點一點地注入竹筒,水積到一定程度後,水的重量會讓竹筒傾斜,讓水流出。這個裝置原本是用來驅趕鳥獸。
將這項原理套用在社會問題上,就能逐漸發現許多事情。關於景氣問題、國際情勢、日中關係等等,這幾年來都持續著幾乎相同的狀況及論調。每個議題看來狀況都沒有兩樣,其實就如同攲器的竹筒裡積存的水一樣,一直不斷地在慢慢累積加重。
到了某個時間點,積水重到讓竹筒失去平衡,整個局勢就會徹底翻盤。
泡沫經濟的全盛時期,日本全國都沉醉在一路長紅的好景中。之後,隨著泡沫經濟破滅,開始了「消逝的十年」。之所以會淪為這個下場,恐怕就是沒有意識到竹筒裡的積水吧。這就是攲器原理產生的效果,正可謂物極必反。
運用這項原理仔細觀察社會,透過竹筒裡的水量和累積的速度,就能慢慢看準時機,知道局勢差不多要改變了。在泡沫經濟的好景下,每家銀行都沉醉其中,相信飆升的土地價值,全力投注在抵押借貸的競賽。事實上,也有銀行察覺到情況不對。
靜岡銀行就是其中之一。靜岡銀行由於行名的關係,往往被取笑成「靜觀銀行」,但是靜岡銀行就是堅持不參加這種抵押借貸的競賽。
結果就無庸再提,可以說靜岡銀行藉由攲器原理的理論,察覺到了竹筒中已積滿水的狀況吧。
我認為,無論看待任何問題,套用本節所提的「三種理論」仔細推敲,定能有條理地做出各種預測。@
摘 自 《變動時代的思考技術》先覺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