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瑾:每個人都可以是持不同政見者

力瑾

人氣 6
標籤: ,

【大紀元5月5日訊】1

什麼是人?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什麼是大寫的人?人活著有什麼意義?活著,而從來沒有對這些問題思考過,那是一種無知的活著,是一種懵懂的活著,是一種低質量的活著。當然,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活法,你願意這樣活,那是你的自由,誰也無權強迫你改變。怎樣活,應該是個人自己解決的問題,別人誰都不該干涉。同樣在花叢間飛舞,蝴蝶和蜜蜂的收穫是完全不同的。活著的意義,全由一個人自己的選擇決定。你選擇蝴蝶,就有蝴蝶的結局;你選擇蜜蜂,就有蜜蜂的命運。我們要學會的,僅僅是如何選擇而已;我們要求別人的,僅僅是各自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模一樣的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在這個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一模一樣的兩個相同的個人。事物的多樣性,是這個世界的一種普遍存在狀態。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是如此的豐富多元,我們怎麼可能以一種意識形態來全部包括他們呢?世界是多樣的,認識世界的人亦是多樣的,認識到的世界模樣也必定是多樣的。單一的外部世界不存在,單一的內部內心世界同樣不存在。

因此,一個人只能說一個人的話,一個人與一個人說的話必定不會完全相同,除非一個人學另一個人說話,就如鸚鵡學舌,那樣才會使兩個人說的話一樣。人類的語言是多樣的,流行世界的就有好多種,如英語、德語、法語、漢語等等。我相信,即使全球化真的實現了,人類的語言仍會保持多樣,因為多樣才有發展的可能,多樣才是有趣味的和值得期待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是不正常社會的畸形表現,而不是一個社會的常態。一個社會,可以一時不正常,一地不正常,但絕不可能永遠不正常。

問問自己,我快樂嗎?我幸福嗎?我滿足嗎?我痛苦嗎?我抱怨嗎?我委屈嗎?我憤怒嗎?我抗議嗎?我行動嗎?我言說嗎?時刻進行這樣追問,很有必要,如果我們不經常問自己的話,就會使自己的神經慢慢變得麻木,不知正常感覺為何物。最可怕的不是生活不幸,不是生活痛苦,而是生活沒感覺,是神經麻木,不知冷也不知暖。當一個人沒有了正常的生活感知感覺,他(她)就真的完了。行尸走肉是怎樣的?植物人是怎樣的?他們活著,和行尸走肉、植物人,又有何本質的區別?時刻保持自己感覺的清醒,讓自己的生命感在場,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追求達到的生存狀態。

什麼是持不同政見者?據說持不同政見者,是異議分子或異見人士,主要指不同意所在國家政權的政策、法律和執政者的合法性。相對於在野派或反對派,持不同政見者這一術語通常指他們的意見是當時政權不能容忍或主流觀念不能容忍的,因而人身可能會受到威脅與傷害。政見,怎麼可能是高度統一的呢?千千萬萬不同的人,怎麼可能擁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政見呢?政見高度統一,這是一種荒謬的烏托邦,是一種假想的幻想。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不可能有政見完全統一的社會。不同政見的人,互相求大同,存小異,才使得這個社會和諧相處,和平共處。如果非要強求所有人政見統一,這才是社會混亂無序的根源,才是世界暴力的來源。

如何對待持不同政見者?在這裡,有兩個鮮明的案例,可以有助於我們的深入思考。(1)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他明確宣佈了自己為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制而鬥爭的政治主張,在當時充滿火藥味的政治氣氛下,他仍積極爭取和政敵溝通。一個朋友對這種態度很不滿,他批評林肯不應該試圖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林肯十分溫和地說,「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2)1979年7月,薩達姆登上了伊拉克總統的寶座,他同時集最高軍事統帥、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及復興黨黨魁於一身。上任頭一天,薩達姆以「開會」為名,在巴格達召集了數百名中央、地方首腦。會上,薩達姆以「叛國罪」處死了 60多名政敵和異己。遵照薩達姆的旨意,被處死的「叛徒」死前都經受了酷刑的折磨,從此,再也無人敢於挑戰薩達姆的權威。

這兩種不同的對待持不同政見者的態度,何者為佳?何者為劣?明眼人一看便知。採取暴力手段,從肉體上消滅持不同政見者,那是容易的,可以迅速取得良好的表面效果,但這樣做也是愚蠢的,因為消滅的只是持不同政見者的肉體,而根本無法消滅不同的政見——思想是永遠不可能靠暴力來消滅的。思想的滅亡,只能是思想的競爭結果,一種思想戰勝了另一種思想,實踐證明一種思想是錯誤的,這時這種錯誤的思想可能會滅亡。我說的是可能,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很小。在人類歷史上,一種思想一旦產生,就很難徹底滅亡。看似已經死亡了的思想,不知道什麼時候,在後代又有了追隨者,這是一種歷史的普遍現象。

面對不平和不公,我們以何態度迎之?發牢騷和抱怨,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只能徒傷悲而已。重要的是行動,至少是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對不平和不公的態度。也許,你覺得個人的力量太渺小太微弱,不足以改變這現狀和環境,發發牢騷抱怨一下出一口氣,也就算了。但,你錯了。你永遠不要小看一個人的意志和力量,一個人可以改變許多。當你面對不平和不公,說出自己的憤怒和譴責的時候,你已經改變了對不平和不公的態度;當你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損而開始維權的時候,你已經影響了周圍的許多人;當你對侵犯人權的行徑大聲說「不」的時候,你已經改變了週遭的生活環境。

做一個沉默的大多數的臣民,還是做一個勇於發聲的公民?做一個逆來順受的臣民,還是做一個勇於行動的公民?千萬不要小看一個臣民向公民的轉變,一個公民的存在,可以改變許多。艾未未的近期5、12死難學生調查行動,已經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多大的變化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艾未未的示範作用,甚於無數的說教。學做公民,像艾未未一樣,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我們今日社會的必須。政見無須統一,也不可能統一。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持不同政見者!

──轉自《力瑾博客》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吳伯雄:地制法恐成縣市長選舉衝突點
爭取2010年合併 高雄縣市長同發聲
只知衝人數 旅遊品質擺爛
朱瑪實踐政見的關鍵:提振經濟 慎選閣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