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中國大學生出路何在?

人氣 14

【大紀元5月3日訊】(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這裡是《熱點互動》節目,我是主持人王瀟。如果家裡有一個傾注了時間、愛、精力、財力、耐心和所有的一切,培養出來一個大學生,但是剛剛畢業就面臨失業的問題,這對一個家庭和孩子本身都是個很痛苦的事情。

下載收看

不過這個現實在中國卻實實在在的發生著,中國現在有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都面臨著失業的問題,今天我們請來了陳志飛教授,看看他的分析能不能對他們有一些幫助。陳志飛教授您好。

陳志飛:主持人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關於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是不是現在中國的大學生太多了?

陳志飛:表面上看好像是有這個問題,大學生今年已達到665萬,而且國家教委的有關人員估計只有一半的人能找到工作,那就說明有300萬人可能就要失業,好像就是這麼一個嚴峻的現實。

可是你看到中國從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非常快,而也有大批的外資湧進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那麼為什麼外資企業寧願不遠萬里從本國空運各種人才,而不願選用中國大學生呢?

但在印度卻恰恰相反,很多印度的大學生會被美國的公司直接錄取,而且當地很多美國公司也會直接雇用大量的印度大學生,而且把他們提拔為管理人,所以我覺得「大學生人多」本身說不過去,因為中國現在表面上經濟這麼繁榮,為什麼不能吸收這麼多大學生就業呢?

主持人:是不是中國大學專業招生和就業脫節呢?

陳志飛:中國招生、就業的話,我覺得這方面是有一定的原因,但我覺得也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大學培養了很多理工科專業的人才,現在理工科專業在歐美國家是奇缺的,很多歐美國家對中國大學生的專業類型就感到非常羡慕,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好像也跟這個沒有太大的關係。

我想到了一本書,那是紐約時報一個著名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L.Friedman)寫的,這本書的書名大家可能聽說過,叫《World is flat》,就是世界是平的。這個世界不是圓的,世界是平的,大家在一個平面上競爭,大家都在一起,因為現在在地球村了嘛。

那麼如果中國大學生在中國自己的本土找不到工作,是不是中國大學落伍了,中國大學的體制、觀念落伍了?因為美國可以在中國設廠而且不遠萬里從美國找一個美國大學生到中國去做管理人員,管中國大學生,而這些中國大學生還算是比較幸運,能夠去外企工作,但美國人的工資要比中國大學生可能要多10倍還不止。

主持人:那為什麼中國沒有這個人才?

陳志飛:中國為什麼沒有這種人才呢?我覺得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並不是專業設置怎麼樣,或者是不是中國的農民工太多了,經濟發展主要靠農民工,或者是中國的大學生太多,我覺得這都不是問題,這都是表面的現象。

最根本的問題是,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人,社會需不需要?跟整個社會、整個國際社會,跟現在的經濟發展相比是不是和諧?是不是剛好能填補所需要的這麼一個部分,我覺得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主持人:美國教育出來的大學生,他們的綜合能力比較強,中國只是停留在理論知識上。

陳志飛:好多人覺得中國大學生是不是實際綜合能力不夠強,我看了一些國內人的文章,都是在強調這方面的原因,這在表面上能夠解釋一部分,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就我而言,我經歷過,我在中國上過大學讀了研究所,而且在美國受了博士教育。我覺得最根本原因是觀念和大學的功能。

80年代,中國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到現在剩男、剩女誰也不要,這其實能體現出一個體制的問題。在80年代的時候,它是計劃經濟,它是長官意志,所以每個大學生都是國家幹部。到現在它從上到下,搞所謂「森林法則」,就是每個人自己去拼搏,自己去努力,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大學生成了被遺忘的一群人,你要靠關係,靠各方面的幸運,才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這本身體現大學是作為一種功利的工具,實現某些人的意願。比如說大學生曾經被中共做為培養幹部的搖籃,現在被好多人做為一個致富的手段。很多時候大家都在算這筆經濟帳,我花了多少錢供大學生,大學生出來以後能掙多少錢,這筆錢如果和掃地的或者農民工相比,是不是還值得上這個大學。

現在好多人都覺得上大學不值,為什麼呢?因為大學生花這麼多錢,出來以後,也沒有掙到什麼錢。如果這樣想的話,我覺得有可能要正本清源,仔細的想一想大學到底值不值得上?大學到底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如果大學是一種大眾化教育的工具,據我看中國現在的報導,所謂適齡人口當中,18歲到22歲,大約有20%以上上過大學,這個比例比起我當時在中國國內,算是相當高,中國已經進入大眾化高教模式的階段。

我在中國上大學的時候,可能上大學的適齡人口只有4%不到的人,那時候的大學是精英教育,現在是大眾化教育。在往後還有一種,按照西方的理論,如果適齡人口的50%能夠上大學的話,那麼大學已經普及化了,中國現在是大眾化教育,那麼按理來說……

主持人:這是好事。

陳志飛:的確是個好事,因為人的基本素質各方面,都應該得到一種飛躍性的「質」的提高,可是就像剛才咱們分析的,現在大學教育做為培養幹部,執行黨意願的一種工具。我們也看到報導,很多大學生都願意拿到黨票入黨,給他將來的升遷、就業造成一種好處。另一方面,老百姓都想讓子女通過唸大學,好讓他的經濟能夠翻身,這些我覺得都違背了大學的宗旨。

大學的初衷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在西方我們看到不光有理工學院,而理工學院占的比例實際上是非常小的,不像中國那麼高,可能15%都不到,有的學校根本沒有理工學院。有很多就是專門的文理學院,他們就是探究人的價值。

主持人:他們是從興趣出發。

陳志飛:他們從興趣出發,而且從人最根本的要求出發,除了讀《莎士比亞》的詩或者是學哲學、西方的康德或者希臘的哲學……所以很多大學都是中國人很少問津的。但是美國對這些有專門的排名,他們叫文理學院,而且在美國各方面也比較有影響。比如美國的前總統夫人芭芭拉.布什,他們讀的都是史密斯大學,在麻省,都是非常好的。

中國人比較少去這樣的大學,因為不實惠,可是這是大學一個最根本的功能。那麼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可能好多觀眾朋友都知道,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好大學和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好大學是不一樣的,中國人心目中的大學就是很多好的理工大學,很多人都是理工學校出身的。

主持人:麻省理工大學。

陳志飛:麻省理工,這在美國恐怕是最好的大學,但不是頂尖大學,你看他沒出什麼人當總統。相對於中國,我們看中央的9個政治局常委,全都是理工科畢業的,這好像比較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客觀來講,他思想也比較狹隘,理工的人比較會鑽到具體的事實上面。

從50年代開始,中共就開始解、拆大學,把它變成蘇俄式的一種理工學院的架子,而且在文科方面,它路子就更窄了,因為只能學馬列主義、黨史,很多人也不想學那種專業,所以就造成整個中國現在的教育體制比較僵化,沒有跟世界潮流、經濟的發展合拍,沒去適應它,我覺得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原因。

主持人:假如您處在目前這種情況,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都面臨失業,您會怎麼辦?

陳志飛: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確是很嚴峻,而且我現在也沒有特別好的答案。但是我接著我剛才沒說完的那個問題。前年,我看到一份報紙,是英國非常有名的《金融時報》,他們對中國每年能生產100萬名軟件工程師,這種大批的工科人材,他們感到非常吃驚,而且美國也非常羨慕。

但是他們去調查那些在中國設廠的外商,說為什麼你們雇用這麼少的中國大學生,那些外商給他們的回答,中國是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而且他們具有很高的工程素質,可是我們發現只有16%的人可以被雇用,因為他們基本的交流能力、社會意識和個人的素養,都使我們不能雇用他們。

就像人一樣,你想選擇一個能夠跟你處得來的鄰居呢?還是你想選擇一個鄰居,他非常聰明但是經常會侵犯到你的利益,讓你感到不舒服,如隨地吐痰等,很多人還是會選擇一個讓你相處起來比較愉快的鄰居,對不對?在工作當中其實也是這樣。

我覺得這是現在中國大學生出路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他們在理念上接受了中共的宣傳,現在有很多人估計,據我的觀察也是這樣,教學課程當中,中共的宣傳、洗腦的部分,比重越來越大,尤其六四之後,中共對大學這塊看得非常緊。

我們看到在80年代,學生是作為一個要求自由民主的急先鋒、生力軍,甚至是主力軍。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對國事不聞不問的,只管自己,就像剛才我講的、中共所宣揚的「森林法則」,只顧自己的利益,像貪官汙吏那樣去想怎麼從社會來擷取。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教育當中,它把自己那一套黨文化的東西給青年學子灌輸得太多,使得他們不適應現在的社會,並且由於受國際化經濟的影響,最後造成自己在就業出路方面一籌莫展。

主持人:那麼現在那些剛畢業的孩子,他們沒有就業機會,有什麼可以讓他們彌補一下呢?

陳志飛:如果我現在在中國,碰到這樣的問題,我想,針對剛才提出的最根本的問題,我會跳出這個框框,我覺得應該多看一些書,把思路擴展得遠一些,想一想造成自己困難的原因究竟在什麼地方,是我自己本人的問題?還是整個社會、整個大學教育的問題?這個大學究竟給我提供什麼樣的價值?有機會的話,可以出來看一看,帶著一種開放性的思維,研究一下西方社會民主自由的國家,看看他們的大學生為什麼能夠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

主持人:像您說的那種外企的就業機會,他們要是能把自己的思路改一下,能適應那些外企公司對他們的要求的話,也許他們有更多一點兒就業的機會。

陳志飛:可能是這樣。

主持人:中國現在大學的競爭,還有從小到大在學校的學習壓力,以及社會帶來的競爭給孩子造成生活很不放鬆、很不愉快,有好多上大學的孩子……

陳志飛:我說這是得不償失,因為這麼多的作業,各方面的考試、學習班,的確給孩子們灌輸了很多知識,但是沒有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施展他的個性,最關鍵就是沒有給他獨立認知這個世界,接受、承受挫折的能力,這些都是很薄弱的。我覺得這方面是中國教育所欠缺的。

教育最根本的應該是培養好的品格,這樣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自強不息,最後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實踐自己的抱負。在美國,很多大學生也會有暫時失業的現象,但他們不會為「孔方兄」,為了暫時的金錢上的利益而去屈就,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沒有那麼多人到華爾街去工作或去讀電腦,電腦工作不是很多嗎?為什麼這種工作都讓外國人去做呢?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抱負,這是他們教育的核心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這個人的人性是比較完整的,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因為人畢竟是社會中的一員,不能用經濟方面的成功與否來衡定教育是否成功,我覺得這是我們中國家長在這方面需要注意的。

主持人:觀眾朋友,1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今天這個話題是個很頭痛的問題,它跟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我們希望今天陳志飛教授的分析能對您有一點幫助,或者有一點小小的啟發。好,謝謝您今天的收看。

(據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http://www.youmaker.com/

視頻:【熱點互動】中國大學生出路何在?(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熱點互動】中共海上大閱兵炫耀什麼?
從4.25到10年反迫害 解讀法輪功精神(3)
美學者:此時簽ECFA  像高點買股
中共心理控制系統大曝光(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