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管理

美學經濟,賺錢又美麗!(7)

施百俊

人氣 2
標籤:

設計是產品美學價值的主要來源之一。但由於設計的複雜與多元性,以致於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設計準則,事實上並不可能。而管理講究的是標準化、程序化,正好與設計追求新奇性、積極求變的概念有所矛盾。

退一步來看,所謂「設計管理」的學問並不存在--設計燒烤店的服務流程與設計休閒鞋根本是不同的學問。設計管理的學問尚在摸索、萌芽的階段,也沒法編一本書,有系統地告訴你如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地完成一個好設計。

由於這些跨領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再加上設計人員日益分工的結果,所以「從來沒有人能簡易地截取跨越各設計學科的知識,」威廉.立德威(William Lidwell)等如此認為。如果想要的話,我們可以洋洋灑灑的列出好幾百項設計法則:80/20法則、古騰堡圖表、臉部主義、黃金比例……或許可以讓你作出較好的設計,或許可以幫助你增加設計的美感;或許可以幫助你影響使用者對設計的認知等等,但我們一定要謹記在心,這些法則並不是「窮舉」的。

也就是,一定有許多法則並沒有被歸納進來。而且,法則之所以只是「法則」,而不是「原理」或「公理」,是因為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律,不見得你照著作就對。寫作原則大師威廉.史壯克(William Strunk,著有《風格的要素》這本經典,想寫書的人一定要看)告誡我們:「最好的設計師有時並不理會設計法則,通常會因為違反法則而作出一些補償措施,除非你確定也能做得這麼好,否則你最好還是遵守這些法則。」

目前所知,設計與設計者的思維模式密切相關。全球知名設計與創新顧問公司IDEO(這家公司是每年各項設計大獎的常勝軍)總裁提姆.布朗(Tim Brown)曾在《哈佛管理評論》上談到,「和大眾觀點相反,你不需要穿怪異的鞋子與黑色的圓領衫,才能成為一個設計思考者(Design Thinker)。」

也並不一定要從學院的設計類科畢業,許多非設計專業者,有「自然」的設計思考才能。他分析出五種人格特質:

1、同理心:以人為本。以他人,尤其是使用者的角度來觀察,發現潛在問題。

2、整合思考:跳脫現有的框架以及繁瑣的細節,以整合的角度全面思考問題。

3、樂觀主義:相信問題一定有解答。

4、實證主義:不僅願意提供各種創意方法,也願意不懼困難地加以實證其可能性。

5、團隊合作:美學經濟有「雜色團隊」的特色,好的設計思考者願意與不同領域、專長的專業人士協同工作,以團隊合作代替單打獨鬥的英雄主義。

滿足各種個別設計需求的技巧已經很純熟,坊間關於美術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等等產品美學設計的參考書多得不勝枚舉,談論的多是設計「技巧」面的問題。我們建議在設計需求發生時,如果自己無法「參透」,尋求專業的設計諮詢。

最後,正如維吉尼亞.帕斯楚所言:「我們對於美學的未來要擔憂的不是設計不足,而是設計過當。」本節將專注於產品或服務設計概念上,更高一層次的問題——我們常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性對於設計的要求是什麼?在此歸納出兩項大原則,分別說明如下。@

摘自 《美學經濟密碼》 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學經濟,賺錢又美麗!(1)
美學經濟,賺錢又美麗!(2)
美學經濟,賺錢又美麗!(3)
美學經濟,賺錢又美麗!(4)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