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1日訊】極端民族主義在中國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但是,極端民族主義者吸引人們眼球的花樣卻是不斷地翻新。
去年夏天的北京奧運會、秋冬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今年春天的倫敦二十國峰會、甚至一個不起眼的皇家園林的水龍頭的拍賣都能夠成為極端民族主義者為自己造勢的由頭。上個月,北京出版的一本新書《中國不高興》就是近幾年來中國極端民族主義者「與時俱進」一個集中體現。
極端民族主義最新訴求
不少人因為這本書缺乏嚴密論證和充滿商業包裝而對之嗤之以鼻。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極端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本身就沒有邏輯和學術可言。它是對人們心靈中那片最沒有理性、最脆弱的的領地的感性訴求。用煽情來戰勝理性正是極端民族主義者們屢試不爽的基本戰術。學術水平的高低與政治影響力的強弱常常不具有直接的相關性。應該說,雖然內容支離破碎,但是這本書卻的確是中國極端民族主義者政治、經濟、軍事、國際關系等方面最新訴求的一個風向標。
這本書的主張包括︰中國應該提倡「尚武精神」,在英雄集團的帶領下「持劍經商」,去征服中國所不具有的更多的世界資源;中國軍隊應該不局限于防衛國土的目標,而應該隨著中國的經濟利益「覆蓋」全球;中國在外交上應該與西方決裂,對不聽從自己的國家進行「懲罰、報復」;中國應該有大目標,這個大目標絕不僅僅是為世界的發展提供一個榜樣,而要對世界實施領導,「除暴安良,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
只要與中國現代史史上盛行的極端民族主義的主張進行對比,人們不難發現,《中國不高興》具有更強的擴張性。而這一擴張性的特點與過去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實力的變化不無關系。經過三十年引進市場經濟制度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的經濟實力有了較大的提升。這正是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們把自己說話的分貝調高的底氣所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利用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就來說大話的人,恰恰是那些最起勁地反對中國學習西方的市場經濟制度的人。
拿陳腐當新鮮
以擴張性為特點的最新一輪民族主義的訴求看似「與時俱進」,似乎是中國經濟實力提升後的自然發展。其實,這些主張並不是什麼新的東西。人們只要到大英博物館裡去查閱一下大英帝國時代的國會辯論記錄,就不難發現類似的主張在那裡比比皆是。只不過與當代中國極端民族主義「憤青」們相比,那些老牌殖民主義者們對這些主張闡述得更有條理,文彩更為豐富。
從歷史上看,老牌帝國主義者們的確都從類似的政策中獲取過巨大的商業利益。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主張早已經成為陳腐不堪的東西了。這主要是因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使得當代經濟發展的特徵完全不同于一百年前。依靠武力來獲取資源的政治、經濟成本大大高于通過經濟合作來獲取利益的成本,從而成為一種得不償失的發展戰略。在國際關系中的「尚武精神」也早已經成為野蠻落後的代名詞。拿著人家過時的陳腐當作新鮮,這是中國極端民族主義者們見笑于世人的無比尷尬。
更何況,中國雖然是一個大國,但是無論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看都還稱不上是一個強國。在政治上,中國最多稱得上是一個國際舞台上的「伴舞者」,在解決國際重大衝突中僅僅是一個被動的配角;在經濟上,中國經濟的體積雖大,但是質量很低,而且按人均收入看只能名列世界百名之後;在軍事上,雖然中國打一場保衛國家的地面戰爭應該不至于失敗,但是離征服世界的實力還相差甚遠。在這種條件下,鼓吹中國用「尚武精神」征服世界只能是對現代世界文明的一種自殺式攻擊。
--轉自《BBC》(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