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珍妮編譯)現代人每天無時無刻不都在面臨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選擇。大至找什麼工作,怎樣的人生伴侶,遇到緊急危難時如何應變,小至吃什麼早餐,買幾吋的LCD或LED電視, 穿什麼樣的衣服或去哪裡旅遊等等。琳瑯滿目的選擇有時令我們不知所以。
選擇的迷思
在物資貧乏、資訊不發達、交通不是那麼便利的古代,沒有菜單、快速約會或iPod,無論吃什麼、結交朋友或欣賞音樂,通常是在「有限」和「沒有」中做選擇,所以,古人很容易就能做出決定,並且對於選擇的事物全力以赴達到最佳結果。
然而,在當今的時代,物質文明發達的結果,每天都有新的、更便宜、更好用的產品問世,勾起我們種種慾望。太多可以供選擇的東西,使的你不得不加入選擇的戰場。選擇性太多,面對太多可以比較的東西,你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做了正確的選擇,這種擔心給人帶來另一種生活的焦慮。
有捨才有得
當我們的選擇很明確且有限時,我們可以盡全力把握每一個機會以便得到最好的結果。但是,面對今日很多的選擇,如果我們還是這種心態:我要很多,想要最好的。如果我們潛意識中還遺留有古人在貧乏的環境中,對所有的選擇都要求達到十全十美,則會讓人抓狂,也會是不快樂的根源。
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快樂是約束你的選擇。讓自己在有限的選擇中,為自己所選擇的全力以赴。當你能捨棄一些,專注在主要事項時,才能享受真正的快樂。
《矛盾的抉擇》(The Paradox of Choice)一書的作者,同時也是心理學家的貝里‧司瓦茲(Barry Schwartz) 表示,選擇性太多,無論最後所做的抉擇或後果為何,人仍無法真正獲得滿足感。因為人們總認為,也許還有其它更理想的選擇與結果。我們總是花太多時間與代價,在反覆思索,到底那項選擇才算真正值得。尤其面臨重大抉擇時,我們更容易被得失心所左右,希望做出的決定必定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實上,惟有做出決定後,才會真正感到自在。
對此心理學家提供幾點建議,讓你把每次選擇的機會,化成做事的助力:
1. 做出決定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凡事要求佳即可,不一定要絕佳或完美。
2. 對日常瑣事和購物,養成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決定的習慣,對自己有信心。
3. 學習從錯誤的經驗中記取教訓,下次做好。不要花太多時間後悔已做的決定,也不要為錯誤的結果自責。
4. 將現實面納入考量,讓願望落實。想得到一切的慾望,是不快樂的根源。
5. 敢於嘗試,並勇於承擔後果。克服因為做錯決定而有情緒上癱瘓的情形。告訴自己:即使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也總比什麼都不敢做來的好。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你仍然可以從錯誤中學習到寶貴的教訓,總結教訓,讓下次做的更好。
人生中偶爾觸礁並不一定不好,比起那些連第一步都踏不出去的人,勇於嘗試其實收穫更多。
6.不要回頭。一旦做了決定就要勇往直前,不要再三心兩意。如一句俗話所言: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