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德國茅爾布隆修道院

千年修行處

周遠

標籤:

【大紀元4月19日訊】茅爾布隆(Maulbronn)是德國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人口僅8000的小鎮,座落在海德堡和斯圖加特之間起伏的丘陵之中,如果從布魯克薩爾(Bruchsal)沿著39號快速路(B39)開往斯圖加特,行至三分之一處,就是通往茅爾布隆的出口。

小鎮之所以有名,是因為1993年鎮上的修道院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保護遺產。這是阿爾卑斯山脈北部保存最完善的中世紀修道院,呈現了典型的羅馬式以及後來過渡到哥特式的建築風格,讓現代人從中窺見到近千年前西方專業修煉者的修行歲月,如同中國的和尚出家到廟裡皈依。

騾子喝水的起源

Maulbronn在德語中的意思是「騾井」,這和修道院的來歷息息相關。八百多年前,當地附近有一位叫瓦爾特的騎士,願意捐資建一個修道院,供人出家修行。他委託了阿爾薩斯(今德法南部交界地區)的一所修道院來承辦此事,那所修道院於是派了12個和尚去施工,他們先來到瓦爾特選定的地基,發現那裏缺乏水源,不夠理想,於是決定另尋他處。

和尚們讓一頭騾子駝上修道院的全部家當,鬆開韁繩,隨它自由行動,自己在後面跟著。騾子行到一片樹林中,在一口水泉邊駐足喝水。和尚們一看,這裡山清水秀,是建廟的好地方,就開始在此砍伐樹林,建起臨時住處,然後開始修建教堂和附屬設施。當時是公元1147年。

隨著修道院的建立,帶動了當地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來此定居的人也越來越多,從而形成了茅爾布隆鎮,鎮徽就是一頭背著行李,在泉邊喝水的騾子。

從人間走向神路

修道院位於茅爾布隆鎮中心。修道院建築群本身就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城市,周圍環繞著護城牆和護城水渠,走過石橋(原來是吊橋),穿過城門,不是馬上走近修道院,而是來到一個大廣場。

廣場中間的一個水池,可能就是從騾子喝水的泉眼擴展出來的。當年這口騾井把這個小城市隔成了動與靜,天上與人間兩個世界。

井的外側是熱鬧的俗世,雖然也是屬於修道院的財產,卻是人間生活必備的設施和活動,散佈的木石樓房當年分別是糧倉,旅店,打鐵店,修車店,裁縫店等等,廣場上定期還有集市。

而井的另一側則是修道院的主樓–教堂和僧侶的其他活動場所,當時的修道士們,一旦選擇了修道的路,哪怕還在幹著人間的事,已經是走在神路上的人,就必須遵循修行的嚴格規範,否則就會被趕出修道院,繼續凡間的日子。

廣場靠近城牆出有一座塔樓,是除教堂尖頂外的第二高建築,據說這裡當年是修道院類似禁閉室的場所,誰違反了修道的規矩就要被關在樓頂小屋閉門思過。傳說當年有一個年輕的修道士凡心未泯,愛上了村裡的一個姑娘,被關到塔樓頂上受罰。他趁著夜深人靜,逃出高塔,偷了一匹馬,帶上心愛的人遠走他鄉。二十年後,他又回到修道院,跪在新一任主持前苦苦哀求,稱已經受夠了世間的一切,願意痛改前非,徹底遁入空門。

勞其心志 苦其筋骨

修道院的主體除了教堂還有一系列的房間,供修道士生活起居和修行。


玉蘭花含苞慾放的迴廊庭院(攝影:周遠/大紀元)

走進修道院主樓,中間是一個正方形的迴廊,迴廊內是一個小花園,當年這裡種滿了蔬菜供出家人食用,如今是綠草茵茵。迴廊的一邊是教堂,另外三邊通向不同的房間,又有食堂,唸經房,廚房,圖書館等。樓上是修士睡覺的場所,從睡房有樓梯直通教堂。

在這裡修行的修道士時教會中的Zisterzienser流派,可稱其為苦行僧,他們強調的是放棄世間的安逸享受,專心修習聖經經文,最終獲得精神上的昇華,回到天堂。所以修道院從建築設計到衣食起居都是遵循著儉樸的原則,避免外在的華麗讓僧侶分心。

當時在這裡修行的人讀住在寺院裡,不許成家,但從形式上分為兩類。一類稱為「主修士」,相當於修道者中的知識份子,他們所有的時間都是用來唸經,祈禱和反思,不需要從事體力勞動。他們都有很高的學歷,能讀懂拉丁文的聖經。

另一類修道士成為「客修士」,相當於勞工,他們也唸經,祈禱,但大部份的時間要用來做農活或其他手工勞動,用自己生產的價值來維持寺院所有人的生存。

在修道院裡,僧人一般不需相互交談,主修士和客修士的活動空間更是嚴格分離。在教堂裡,他們又各自的祈禱區,中間用牆隔開。吃飯和睡覺也是在不同的房間。

雖然主修士不需要勞動,但是他們的日常安排並不輕鬆,每天要祈禱7次,半夜再祈禱一次。夏天每天吃兩頓飯,冬天只有一頓。

每天半夜兩點,主修士們就從臥室直接進入教堂,進行3個小時的唸經和唱詩,誰來晚了或是唸經時打瞌睡,就要被罰跪在台前地上畫的一個圓圈內。為了防止入睡,每個修士的椅子做成一個只能直著站立的空檔,中間伸出一小塊木板,稍微可以擱一下屁股。


主修士在教堂站立唸經的椅子(攝影:周遠/大紀元)

唸經到天亮,隨後是彌撒,反思,主教解讀經書,然後又是唸經。直到中午才能吃上每天的第一頓飯。吃的也是簡單的麵包或麥片粥,以及寺院自產的蔬菜水果。

這樣的修行系統維持了四百多年,直到1556年,最後一批修道士離開了寺院。修道院被改建成了一所新教教會的寄宿高中。

今日世外桃源

雖然修道院的功能已不復存在,但四百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津津樂道當年寺院的修煉生活。

年復一年,迴廊庭院裡的粉色玉蘭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花枝已壓到了草地上。每年四月,院落內繁花如雲,造就了今天德國最美的中學校園。

寄宿高中還在修道院二樓,在過去的幾百年裡,這裡孕育過幾個全世界的名人:天文學家開普勒,詩人赫爾德林,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黑塞1891年至1892年曾在這裡教過半年書。

騾井前原來的人間店舖和樓房,今天也變成了實用場所,那裏駐進了鎮政府,警察局,財政廳,還開了飯店,書店,和旅遊用品銷售點。修道院的後山上還有一個人工湖可以划船。

熙熙攘攘的遊客在廣場上談笑,留影,吃喝,但他們一走進修道院主樓參觀時,立刻又變得安靜了。這近千年留下的修道古風和修士的虔誠篤信,讓人不由心生敬意。(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撣塵 : 真是「深有意味」
多倫多市175週年紀念圖片報導
鄭愁予:申請繁體字為世界遺產刻不容緩
德國溫嫩登槍擊案劫後印象:期待天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