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保守」與「反動」有什麼錯?

劉軍寧

人氣 27
標籤:

【大紀元2月16日訊】保守主義常常被戴上「反動」的「帽子」。保守主義究竟是否「反動」呢?顧名思義,反動,即主張社會朝相反方向運動的人;反動派,通常是那些不惜流血也要復辟舊制度的人。柏克所推崇的保守主義反對大革命,這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柏克及保守主義維護舊制度。其實,柏克所代表的英國的代議政體不知比大革命中建立起來的恐怖政權先進、文明多少倍!而法國通向英國式的代議政體的道路一直坎坷不平,數百年的反反覆覆,歷四代共和與帝制的嬗遞才於1958年走上了正軌。所以,大革命並不先進,柏克所維護的制度並不落後。保守主義者也自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反動」、「悲觀」,但並不以此為恥。保守主義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傳統感。生活的根基恰恰就紮根在這樣的傳統與歷史之中。托克維爾也無意在法國復辟革命前的舊制度。他嚮往的是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而通過法國大革命建立起來的是充滿血腥和恐怖的新制度。柏克等人捍衛的現行的制度,不是古老的制度,而是捍衛個人自由的新制度。保守主義恰恰不是保守現狀的主義,保守派才是回到過去或保守現狀的人。

保守主義還常常被指責為「守舊」、「頑固」、「僵化」。保守主義聽起來就常讓人聯想到久遠的過去。保守主義古老過時了嗎?不。也許保守的心態自古有之,但系統化的保守主義卻是近現代的「新生事物」。保守主義不僅不古老,而且還相當現代。在人類早期及古代的社會思想中,並無叫保守主義的東西。相反,保守主義作為一種系統的社會政治信條,完全是近代社會的產物,尤其是對作為近代之象徵的法國大革命的一種反應。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古老的外表和現代的內核的奇妙結合。保守主義所推崇的傳統、習俗等早已被普通人視為理所當然。它們對於維持秩序、穩定和安全等文明生活所賴以繼續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對這些東西無需作特別的辯護,長期的存在已證明了其價值。保守主義是在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健康力量。它喚起人們去區分文明的生活和野蠻的生活,呼喚文雅、謙恭、寬容、忍讓和對人的價值、對傳統、自由、秩序和正義的尊重。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保守主義如此注重傳統,既然人類歷史上長期實行奴隸制,那為什麼今天不主張實行奴隸制呢?保守主義當然反對奴隸制。保守主義並不反對一切變革,道德習俗也會隨著經驗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與人們公認的道德生活相衝突的社會安排注定要消亡。柏克當年在國會就一直為廢除奴隸貿易而奮鬥。奴隸製作為一種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制度在保守主義流行的國家早就消失了。在近代,強迫勞動和廣泛剝奪公民自由等類似奴隸制的做法盛行於激進主義政權的統治之下。

還有人可能會說,保守主義既然如此強調維持現狀,那有如何避免偏袒權勢者的指責?任何政治觀點總是只促進一些人的利益,聲稱為所有人謀福利的政治主張,到頭來可能從中受益的人最少。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以推進社會正義為目標的政治運動倒是最具有精英性格,因為政治原則越全面、越抽像,可以「正確」理解並加以運用的人就越少,其他人只有俯首聽命的份。況且,把保守主義等同於「維持現狀」本身就是對保守主義的誤解。如果真是如此的話,為什麼柏克當年不要求維持北美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現狀」?為什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新保守主義政治家里根就任總統後發動了一場銳意改革的「里根革命」?

應當承認,保守主義的確有某種斯多噶主義的內在傾向,他們寧願忍受現有的他們所熟悉的那些罪惡,而不願意去遭遇新的難以把握的罪惡。保守主義常常這樣形容自己:他們寧願要他們熟知的魔鬼,也拒絕令他們陌生的魔鬼。而以理性主義為指南的政治激進主義卻不斷地用新的更大的罪惡來代替舊的較小的罪惡。

許多挖苦保守主義的人認為,保守主義要保守的是金錢。但是許多保守主義者像蘇格拉底一樣,生活在清貧之中,柏克即是一個典型。所以指責保守主義貪圖經濟利益或維護富人的利益是不公平的。應當注意到,許多保守主義者同時又是守舊派,而有更多的守舊派根本就不是保守主義者,或是自封的保守主義者。只有同時堅持自由的原則與傳統原則的人,並認為自由的原則高於傳統的原則的人才是真正的保守主義者。保守主義者給人留下的形象常常是食古不化、刻板、缺少幽默感、知足、缺乏理想、遠見和抽象思維能力。儘管許多保守主義者十分戀舊,但保守主義絕不是戀舊主義。

所以,保守主義有充分的理由主張: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只能選擇適當的時候告別不適當的傳統(如中國的婦女裹腳,印度的寡婦殉葬),只能對傳統進行漸進的更新、嫁接,而不能連根拔除、全盤否定。在對待傳統的態度上,保守主義主張的是和風細雨,激進主義推崇的是暴風驟雨。保守主義在承認傳統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充分地注意到,任何傳統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傳統存在的本身就意味著人們要用新的傳統來改變它;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應當是雙向開放的,而不能是互相排斥的。這也是保守主義與單純的守舊態度的一個重要區別。

──轉自劉軍寧博客(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劉軍寧:從地權看政權
劉軍寧:平等只能從自由的角度來理解
劉軍寧:反思三鹿事件及上報制度
劉軍寧:要公告,不要上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