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3日訊】(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伍凡評論》節目)伍凡:各位聽眾好,這裡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現在是《伍凡評論》第119期,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評溫家寶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的專訪」。
2月1日溫家寶在英國倫敦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獨家專訪,就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如何應對經濟衰退,以及維持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回答了總編輯巴伯先生的提問。
當時溫家寶在開始專訪之前,他對巴伯先生講,你可以隨便問,我今天給你講的一定是真話。究竟溫家寶在這個專訪裡邊,講的真話、假話、大話、空話?我們在這個節目裡邊對他這個專訪裡邊的某些問題來進行評論。
因為時間關係,不可能對溫家寶的專訪進行全面的進行評論。所以我僅僅對溫家寶對如何去應對目前的中國經濟危機,中國正處在經濟衰退以及面對的幾千萬農民工失業的問題,如何去應對。
他講他有信心,他這次到歐洲訪問,參加了瑞士的《世界經濟論壇》,做了一個專門談信心問題的講話。我要問溫家寶先生:你為什麼要前面講這麼一句話?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那就讓人認為你是不是常常講假話,所以才要引起記者們注意你現在是講真話,是不是有個「此地無銀三百兩」這樣一種舉動呢?
否則那我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簡直不可理解。否則這能說明一點:你常常講假話,這一次準備要講真話。好,我們言歸正傳,我們來分析一下,溫家寶這次專訪中,究竟是講了真話還是講了假話呢?我集中在這個問題上來跟大家分析。對他的信心以及他的信心的來源怎樣處理中國的經濟危機這個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巴伯先生問溫家寶,他說本週你訪問了達沃斯,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人人都在談如何重建信心的問題,有的人也談到要恢復信心,需要解決銀行業的問題。
他問溫家寶:中國面對目前的金融危機,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恢復信心?溫家寶回答,他說我這次出席了達沃斯論壇和訪問歐洲,可以說是一次「信心之旅」。我帶了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也帶來了同歐洲加強合作、推進戰略伙伴關係的信心,也帶來了世界攜手共進、共渡時艱的信心。
我對中國經濟應對危機的信心是建立在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上面的。主要信心的來源是在於我們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來源於改革開放三十年形成的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體制,來源於中國有一個穩健的金融市場體系,來源於中國有廣闊的市場潛力和迴旋餘地。
最後,最重要的是來源於政府堅決果斷的決策,決策的力度和決策的速度。他就講了五個信心的來源。那麼我們首先問,溫家寶他就自稱對中國經濟應對危機的信心,是建立在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上的。
他的第一個信心的來源是在於中共政權對形勢的正確判斷,這是第一個個信心的來源。那麼我們請問,溫家寶你有沒有把你在07年到08年經濟決策的過程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你有沒有告訴巴伯先生?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在07年底,中共政權的經濟政策是防止經濟過熱、防止通貨膨脹,也就是「兩防」政策。為此,在中共中央經濟會議上做出一個決定,溫家寶就下令,堅決對全國的民營中小型企業切斷資金來源。他為了防止通貨膨脹,把經濟來源切斷,不給他們貸款,不讓中國的資金在市面上更多的流通,他想防止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
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十三次提高銀行儲備金高達了17.5%,他把錢存到銀行裡庫存起來,不借錢給民營企業,那就造成了幾十萬家的民營企業倒閉,數百萬工人失業。請注意,這個事情發生在2008年夏秋之間的全球金融風暴之前的大半年。
這個責任應該誰負?溫家寶要負,是他堅決下令要去執行會議的決定。到了2008年秋季,全球金融風暴掀起了大風浪,胡溫政權到這時才開始對中國的經濟形式這麼倒退,發覺到不對頭,發覺他們對經濟形式的判斷造成嚴重的錯誤,以及造成惡劣的後果。
這個時候才下令,對全國的民營企業放鬆貸款,可是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工廠倒閉了,工人已經走了,你再借貸款給他,哪一個資本家也不敢借錢,因為沒工人了。所以這個事情是嚴重的失策,判斷錯誤。
到了08年夏秋之後,金融風暴興起,就對中國的經濟造成更嚴重的損害。國際市場繼續的萎縮,外國訂單中斷了,大批的工廠緊接著倒閉,農民工開始陸陸續續的失業、返鄉。
到了08年的11月,已經有1,400萬農民工回家了。在這個時候,你再下令去貸款給民營企業已經毫無用處了,根本救不了任何一家工廠,因為沒有訂單了,這是後續結果。金融風暴造成了沒有訂單,可是前面這一刀砍下去,是你自己砍的,你不要去怪全球的金融風暴。
在這個時候,溫家寶也好,胡錦濤也好,怎麼面對這件事情呢?怎麼面對自己判斷錯誤所造成的後果呢?他們在內部的全議上,竟然大言不慚的講:「我們上當了」。
上誰的當呢?上美國布什政府的當,我們是跟美國政府的金融系統學習的。他們自認為美國政府是不干預美國的經濟和金融活動的,所以我們也不要干預。所以我們上當了,我們做了一個錯誤的學習,我們上當了。
他們自己做錯了事,胡溫政權做錯了事,做了錯誤的判斷,下錯誤的決策,最後說錯誤的責任在布什,不在我胡溫政權。你看,竟然有這樣一個政府,這樣一個政權,做錯了事不敢認帳。
那麼請問溫家寶先生,您對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巴伯先生所講,你第一個信心來源:對形勢判斷的正確。那麼我剛才所講的,那一年發生的三段,你有沒有給巴伯先生講呢?
第一段,你下令中斷銀行貸款;第二個,發現錯了,再把它更改過來,你要再貸款;第三個,你說我上當了。這事情你沒有講吧?所以可見你這裡沒講真話。你告訴巴伯講,說你要講真話的,可是這件事情,我說你沒有講真話。
事實上中共政權這60年來,從頭到尾對中國的經濟和金融是牢牢的、嚴密的掌控的。無論是從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江澤民、一直到朱鎔基、溫家寶,全部是用國營經濟掌控一切。公有經濟也好、國有經濟也好,是全國最主要的大頭。
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型態變成三三制,三分之一國營,三分之一民營,三分之一是外資。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的金融企業、銀行,你照顧的是國營企業而不是民營企業,對民營企業當成是二娘養的、是後娘養的、是二等公民。
所以你怎麼能講你沒有控制呢?怎麼說是布什的錯誤呢?完完全全是你們共產黨的,完完全全是政治制度決定了一個經濟制度,才有這麼個後果。我們講,你現在溫家寶從對民營經濟大砍大殺到不淮貸款之後,現在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
也就是08年的12月開始,你又瘋狂的要推行另外一個形式的「大躍進」,提出一個在兩年之內要投資4萬億,建設鐵路公路。並且要在12月份一個月之內要花掉2,500億人民幣。
瘋狂的投資花錢,以為用金錢投注市場,就可以把GDP恢復起來。就可以美其名為「擴大內需」,就能夠挽救經濟,這又是一個對形勢的錯誤判斷。經濟走上這個結果,我剛才前面講了,是你的政治制度決定了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
當你這個分配制度形成是重國家,輕民間;是重共產黨,輕視老百姓。請看07年、08年的國家的稅收,幾乎占全國的GDP的25%以上。而民間的收入,只占全國GDP的13%,幾乎只有一半。
在這種情形下,老百姓那有錢去花,去建立一個內需市場呢?你要老百姓去花,你才能建立內需市場啊!所以可見,現在工廠倒閉了,而中共中央自己宣佈,己經有2,500萬的失業農民工和大學生的時候,他們怎麼承擔這個失業所帶來的沒有收入的狀況呢?
既沒有勞動保險,也沒有社會保險、失業救濟金。那麼你現在僅僅靠投資到國營企業,蓋鐵路、蓋公路,能讓老百姓有飯吃嗎?根本是不可能。所以你這個經濟決策,你雖然講是一個對經濟形勢判斷的正確。
而我對你的評論,恰恰是你對從第一次的不正確判斷,到現在的所謂的擴大內需,所採取的方式和方法,用錢來投資來推進GDP,以及恢復這個就業率,這也是一個對形勢的判斷的錯誤,幾乎是一個夢想。
因為你做的路子、方法是錯誤的,不可能達到恢復老百姓就業的這個層級。工廠倒閉了,它的原因在哪裡?是沒有訂單了。中國現在的生產能力是己經很高很高了,你的生產力己經不能夠在中國國內消化掉,而要到世界市場上去消化。而世界市場,由於整個市場經濟的萎縮,沒有訂單了。
你現在再去投資,擴大生產力,那你不是「飲鳩止渴」嗎?你怎麼能夠解決你這個產品的銷路呢?怎麼能夠去恢復你的就業率呢?這一點溫家寶真的不懂嗎?不是的。他是很清楚的,可是他非要這樣做不可,他不這樣做,他這個總理位子保不住了。
因為溫家寶現在的處境,逼得他在倫敦要講這些話。人們可以看到,溫家寶過去很少講一些激烈的話,現在這次他在歐洲的訪問,講的話非常衝,並且非常硬,為什麼?他的處境決定了他的位置、決定他的大腦。
第二點,溫家寶自稱,他的第二個信心是來自於對改革開放三十年,形成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體制。那麼在這裡,他還是沒有把實在的情況,告訴英國《金融時報》的總編輯巴伯先生。
三十年來中國能夠積累一部份資金,將近2.3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它的來源於是什麼?充分利用了中國勞動力,犧牲環境保護、擴大貧富差距、壓低工人農民的收入,才聚集起來的。
所以它的表面上是在上海、廣州、東南沿海以及北京等地,有高樓大廈,看起來表面上很繁榮。而實際上真正的老百姓,他們要承擔的教育、醫療、養老、環境保護,所有的重擔壓在老百姓身上,共產黨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老百姓。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一旦老百姓失業了,他怎麼能夠負擔起自己身上所壓著的教育費用、醫療費用、養老費用,以及環保所帶來的一切的污染、生病,造成這樣的結果的負擔呢?承擔不起。所以溫家寶講說中國有很良好的體制,那是騙人的。
這個體制請看0.4%的總人口,那些太子黨、官僚們,占據了70%的;總財富的70%。這是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嗎?鄧小平講說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首先富的是中共官僚和太子黨。
而老百姓相對的是更收入下降了,因為他要承擔更多的負擔。所以在這種制度下,就沒有辦法、沒有能力去抵抗這些失業以及天災人禍所帶來的負擔。所以這種信心,溫家寶的信心是空的,老百姓沒有信心。那溫家寶你的信心究竟從何而來呢?
第三點,溫家寶講他的信心來源,是在中國有一個穩健的金融市場體系。那麼我們請看下面的事實,從2001年開始,中共政權陸陸續續出賣了中國的商業銀行的股份。到了07年,中國有110家商業銀行,己經出賣的差不多,賣光了。
據不完全的統計,01年到05年8月,中國至少有六家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和五家城市商業銀行,給引入了外國投資。引進來表面上是占了25%,實質上都超過了50%以上的股,甚至有的達到了80%的股,也就是說中國的商業銀行幾乎賣光了。
第二、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人民幣的發行銀行,而它本身自己所自主的資本、自己擁有的銀行資本占不到1%。而它所謂幾千億的銀行資產,都是客戶存戶的資金,並不是它銀行本身的。
按照世界各國通用的慣例,你要開個銀行,自身擁有的資本總數必須達到總資產的8%以上,可是中國人民銀行只有1%不到。所以中國的銀行體系怎麼會穩健?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已經是完全破產的銀行。你還要拿老百姓的錢,或者是拿財政部撥的款,或者用擴大印鈔票的方式來運行你的銀行。這個銀行是非常危險的。
第三、到了08年12月,中國在海外存有2.3兆美金的外匯儲備,其中有1.7兆是美金的存款,也就是說拿了1.7兆的錢去借給美國。可見中國你銀行自己沒有資本,還把大筆的錢交給了外國人,你這怎麼能說你的銀行系統穩定呢?這種運作方法是非常的荒唐的。
最後一點,08年的第四季,有2,400億的美金從中國往外流,這些錢有公司行號的錢、也有私人的錢,但不屬於國家的錢,通通往外流。
可見中國這些有錢階級們,他們害怕中國社會動盪不安,已經有幾千萬的農民工失業了,說不得哪天發生動亂,他們非常害怕。也就是說對中國的銀行系統是否能保存他們的財富,他們沒有信心。所以溫家寶講,他的第三個信心來源於有一個穩健的銀行系統,這講的又是假話不是真話。
第四點、溫家寶對中國應對這個經濟危機的第四個信心來源,說是中國有個廣闊的市場潛力和迴旋餘地。這句話講的是非常不符合事實,這個市場是要實實在在的,而不是一個空虛的,不是說你有人口在那裡就有市場,NO!
我們講中國開放改革三十年來,中國的生產力急劇上升,中國鋼鐵的年產量達到了6億噸,位居世界第一。可是你6億噸的產量,相當一部分是找到國際市場。而中國大部分的產品裡面絕大部分是運到海外去的,要到海外找市場。
你去看中國的分配制度,就知道中國有沒有內需市場。中國GDP的25%是國家稅收拿去了,中國老百姓拿到的收入只有13%。你13%的GDP的收入,怎麼去消化另外60%~70%的產品,怎麼可能消化掉?根本不可能。所以它要找國外的市場。當國外市場訂單沒有了,失業工人就出來了,幾千萬的失業工人。
可見這個市場是要實實在在的,不是空虛飄渺的,不是有人口就有市場。人口要加上你的消費能力,老百姓的口袋要有錢,那才叫一個市場,否則這個市場是在外國人買你的東西才叫市場。
美國的消費能力是中國的9倍到10倍,當美國消費能力縮減的時候,你要想彌補原來的生產力消耗的那些產品,那中國的消費能力要增加9倍到10倍,才能容納那些生產力的產品。中國有可能嗎?完全不可能!
所以溫家寶講中國有一個廣大的市場可以迴旋,你這是空的、虛的、飄渺的迴旋,實際上這個市場並不存在。正因為如此,溫家寶才要到去年年底,才說要建立中國的內需市場。太遲了,為什麼你三十年前不這麼講,到了現在失業工人出來了,你才在講要建立內需市場。
第五點、溫家寶應對中國經濟危機的第五個信心就是他的政府行為。他認為政府處理決策速度非常快、決心非常大、力度非常大,他說這是最最重要的。
但是我講溫家寶先生,如果你對上面四個信心判斷全是錯的:數字是錯的、銀行是空的,那麼你的信心也是假大空。
所以你的最後第五點下決心要投資4萬億,下決心要用金錢來推動GDP,所有的措施再快,力度再大,所有的結果是走到相反的方向。
你看去年11月,失業人口公布的是1,400萬農民工,到了今年1月份,不過是一個半月後,增加到2,600萬。我相信這些人數還在增加,失業人口還在增加,非常有可能會增加到5千萬。
在這個時候,溫家寶先生你再有十個信心都無濟於事,因為你的判斷是錯誤的,錯誤的決策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誰來承擔?中國老百姓承擔。
那麼溫家寶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可以講,溫家寶現在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因為以胡錦濤為首的這批共產黨的頭頭,他們正要尋找一個替死鬼,來承擔最近這幾年來,經濟和金融失敗的替罪羊。要找誰呢?找溫家寶。
這已經是公開的事實,讓李克強來代替溫家寶來坐總理的位置。第一、可以文過飾非,把這些事情全部推給溫家寶,共產黨沒有責任了。第二、共產黨的團派要接班,要占據位置,占據一定高度的位置,來跟習近平打對壘,所以急著要把溫家寶推下臺。
那麼溫家寶和他的一批跟班們心不甘情不願,他們要反擊。因此在這個時候溫家寶出現在歐洲,講出這麼一堆不是正式的話。
請注意,我在這裡評論的,還僅僅是溫家寶對巴伯先生講話中的一小部分,僅僅是他對中國經濟危機的信心部分,其他很多話我根本來不及評論,等我以後有機會再進行評論。我今天的評論到此為止,謝謝各位收聽,再見!
(據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伍凡評論》節目錄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