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民團推市區重建策略

標籤:

【大紀元12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梁路思香港報道)香港市區重建策略引起社會極大爭議,受重建影響的苦主近年來投訴是苦不堪言,原本5年一度檢討的市區重建策略2006年就應該檢討,但政府一拖再拖推延3年,現時正在檢討之中,預計明年中方能完成。

公共專業聯盟代表於昨日會見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及市建局高層,向他們介紹新重建策略。聯盟說,研究這個策略就用了幾乎一年時間,研究出發點以居民為主導,成果共享。倡議將現時的市建局為「市區更新局」,功能角色改變為推動業主組成的「重建合作社」。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黎廣德表示,新的重建模式能兼顧業主和社會的整體利益,重建更新局是以居民主導,政府組成,業戶集體決定是否重建及選擇重建方案,以環境優先,公益先行,完全改變現時重建局扮演的發展商角色,全面照顧社區影響。

新策略可樓換樓 舖換舖

報告指,重建合作社由業主組成,可體現居民主導的原則,可有效的照顧業主,住戶,以至社會多方面的需要。重建合作社也相應擁有重建方案的項目監督、股權,個別業主享有多元化選擇,以及業主多年爭取的樓換樓、舖換舖,在新的策略將垂手可得,甚至業主還可分享方案成果,可維護社區網絡,居民的人情世故也可長遠維持。

更重要的是,新的市區更新局是為「重建合作社」開闢所有的有利條件,包括協助業主建立互信及構建網絡,以法定收購權,作為輔助合作重建的工具,或安排融資,即財務管理等。這樣,市民不會再因為重建變為苦主,喪失家園和業權的擁有。報告引來大批受重建影響的觀塘、土瓜灣、和旺角的業主前來支持。

聯盟指,根據報告分析,在2001年《市區重建策略》開列的225個計劃中,市建局至今只有49個已付諸實行,按照現時的速度,要完成餘下176個重建項目,須時再多30年。按照現時的趨勢估計,10年後樓齡超過30年的私人樓宇將超過 22,000座,故此以拆卸重建作為應對城市衰敗的策略,顯然已經失敗。
舊策略下39項目超標

聯盟報告又指,由市建局進行的42個全重建項目中,平均地積比率上升了3倍,從重建前的1:3上升至重建後的1:9;其中39個重建項目更超過了《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規定的最高地積比率。該種發展模式,是造成不少社會衝突的原因。

多位業主長期飽受因重建而喪失家園之苦,情緒受困,原本想來借機會大吐苦水,卻沒想到新的策略要實施,在現時的制度之下,可能是美麗幻想。業主要求聯盟相助,盡量能解燃眉之急。最後,講者解釋本港的政治架構,由於沒有普選,立法會被保皇黨建制派操控,民意和正義難彰顯,市民要維權,唯有寄托本港早日實現真普選,政改有民主元素,記招會變成了公民教育論壇。黎廣德表示,未來會繼續和當局討論研究報告的可行性。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港小業主抗議政府欺壓市民賤賣私產
觀塘重建居民叫苦 批市建局賠償不公
港民團批市建局欠監管 搶老人棺材本
港實幹社會福利署長談退休感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