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必須合乎道德

領導的代價與獎賞:做好主管的第一課(5)

羅伯.高菲(Rob Goffee)、賈瑞斯.瓊斯(Gareth Jones)

人氣 2
標籤:

我們在本書不斷地強調,領導的目的絕不在於領導本身──因為領導始終以追求組織最高目的為特色。

因此,領導既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能力,也不是根據某種祕方或公式照表抄課就能夠辦到。

相反的,只有當領導是用來追求達成某個目標的時候,它才會變得真實而有意義(這是本書的另一項主題)。

但是,要追求怎樣的目標呢?增加經濟利潤嗎?做世界慈善事業嗎?醫治病童嗎?或是去除競爭嗎?

不論是什麼,領導者必須做出選擇,而且這個選擇絕對必須合乎道德;這個問題無法用一些拐彎抹角的管理語言閃躲。

領導者除了激勵追隨者積極努力追求目標、執行目標之外,為了達成目標所必須連帶履行的道德責任,更是無法避免得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社會學大師馬克思‧韋伯會如此堅信,魅力領導最能對抗世界上永無止境的官僚化──或者就像韋伯自己的名言「世界的覺醒」。

由於技術理性強調不管你的問題是什麼,都一定可以找到某種技術上的理性解決方式處理。

因此,為了避免人類的生活只屈從於技術理性之下,我們有必要履行道德責任。也因為道德賦予我們的行事作為予意義,使得履行道德責任高於技術理性這個前提。

但即使是韋伯,也不得不承認領導也可以是危險的。沒有任何的保證足以擔保有效領導者一定能做到「最好」的境界。

事實上,在人類歷史裡,有許多領導者都具有鼓動別人的能力,最後卻造成既深且廣的重大傷害。許多違反人性的重大犯罪過失,一樣來自於魅力型領導者。

若沒有合乎道德的目的,領導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工具,藉以集合眾人的力量,只為達成某一個人的意志。

不過,我們的看法依然相當樂觀。我們認為,有效領導對追求崇高目標依然能發揮重大影響力,讓追隨者不輕言退縮。

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領導者,讓他們在所處的情境中變成更有效能;我們不能因為領導確實有其危險在,就乾脆放棄而不設法找出這些方法。

領導具有足以釋放人類能量的強大威力,這是再真確不過的事實,因此,領導者一定要自我質問並回答某些相當嚴苛的道德問題。

對企業來說,這些與道德相關的問題,就是關於企業宗旨的問題:公司營運的真正目的為何?就資本主義企業的立場而言,最傳統的答案就是增加股東價值。

確實,這種觀點的積極鼓吹者,像是一九七六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時也是當代自由經濟泰斗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就主張,這是唯一一個可以站在道德層面上為其展開辯護的立場,而且除了公司股東以外,其他任何公司成員──即使是執行長及其他高階主管──都只是員工,他們把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他們並未擁有的組織上。

但是就我們的觀點來說,僅憑股東價值絕不足以構成領導的基礎。相反的,企業要永續經營、長保成功,就必須致力於追求其他目標,股東價值只是這整個過程中的副產品而已。

我們投入了許多時間深入各個組織進行研究,或是與組織的員工共事,我們聽過非常多人在電話中告訴家人自己晚歸的原因,也許是幫同事處理公務、招待客戶、正在創作偉大的音樂、正在做某個研究、正在努力賺大錢等各式各樣的理由,但我們從未聽過有人會在電話裡說:「很抱歉,我會晚點回家,因為我現在正在『增加股東價值』。」

因為絕不可能會有任何與股東價值有關的真言,可以激勵員工願意積極努力表現。

這一點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當今會對「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這種以程序方法來回答道德問題的嘗試,如此地著迷。

即使如此,領導者一樣無法在公司治理的羽翼下閃躲得了道德的問題。不管喜不喜歡,領導者設定的公司目標都會產生道德上的後果。

他們或能從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的言論中找到靈感,「貪婪或是想擁有的慾望,」他指出,「是全世界所有人都有的強烈慾念,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它在所有人身上蠢蠢欲動。」

最令人好奇的是,這一位十八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竟然能夠如此貼切地表達出現代人普遍的心靈。

不過,在這些擾嚷不安的時代裡,我們則對於另一位啟蒙運動的巨人──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見解高度認同。

康德的道德理論非常明確地表達在他對自治的主張中,這些主張對本書探討的許多關鍵主題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康德堅持,我們絕不可以依賴層級制度作為道德的基礎,因此任何時候我們只要接獲命令,就有義務判斷這個命令的道德性如何。

這一點不但適用於以碎紙機消毀安隆文件的人,也適用於美國阿布葛拉布監獄(Abu Ghraib Prison)的獄警。

它和我們對「領導不分層級,而且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的堅持直接相關;而且,它也強調領導者及追隨者雙方都肩負道德責任。

其次,康德也試圖提出一個能夠引導我們良心與善惡觀念的原則,這項原則和我們目前生存的這個世界,有著非常強烈的相關性。

這個原則就是,「把每個人都當作有價值的個體看待,千萬不要只是利用別人作為達成自己目標的一種手段」。

這個鼓舞人心的道德原則,精準地表達了我們從本書一開始就表達的關切:共同道德價值觀是我們追求自由的一個不可或缺前提,以及在整合社會的古老來源正逐漸式微的這個時代裡,追求一種歸屬感。

因此,領導者及其追隨者可以共同努力創造一個組織,讓這個組織不但是意義的來源,也是一個所有人都能夠在其中發展並表達真誠自我的社群。

對領導者來說,其中總存在著風險。即使知道自己隨時可能被請下台,領導者肯定還是願意做出某種承諾。這就是領導的代價與獎賞。

法國第五共和總統戴高樂對那些有志成為領導者的人,有如此一段一針見血的敏銳觀察:「他們為了領導所需付出的代價,是必須不斷地自我磨練、不斷地冒險,並且不斷地經歷內心的掙扎……總有一層朦朧的憂鬱感,圍繞著至高權威揮之不去。」@(待續)

摘編自 《如何讓人願意被你領導:做好主管的第一課》 臉譜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建政60年,大事件下的香港
香港面對是否公映熱比婭記錄片
領導的新思維: 與大師對話(4)
小職員也學得會的16項特質(4)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