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首湖畔:德克薩斯與自由的奇蹟

——關於《邊城英烈傳》(The Alamo)

牧首湖畔

標籤:

【大紀元11月3日訊】《邊城英烈傳》是一部很好的電影(2004年的翻拍片),我將其評為五星的原因在於,它解答了如下幾個問題:

1、德克薩斯州是怎麼來的——是因為一群崇尚自由的美國流浪漢勇敢地反抗墨西哥獨裁者的統治,這些人其實算不上嚴格意義的「美國人」,因為美國當時並未對德克薩斯提出領土要求,甚至在德克薩斯擊敗了墨西哥人、打出了「孤星共和國」旗幟數年後,美國才把這片「無主之地」收入囊中。也就是說,一群自認為是美國人的人,他們沒有接到任何祖國的命令(如果不是相反的命令的話),就毅然決然地和另一個國家作戰了,不僅如此,他們以180名散兵游勇困守一個小鎮(阿拉莫)13天,抵抗6,000名(一說7,000人)墨西哥正規軍的進攻,最後無一生還。再往後,就是為他們復仇的800名德克薩斯人在18分鐘內擊敗了1,600人的墨西哥軍隊(德克薩斯人僅陣亡9人,此役德州統帥為山姆.休斯頓,也就是「休斯頓市」的由來),生俘其統帥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將軍(此人號稱「西方拿破崙」),並由此換來了德克薩斯的獨立——《邊城英烈傳》把這個故事講得很好。

2、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墨西哥軍隊群起而攻之,他們人數眾多,似乎永無止境,但是——他們不是《指環王》裡的半獸人,他們有思想、情感,他們是犧牲品,並非不值得同情。戰爭是一件荒謬的事情,因為它往往毀滅了人性的尊嚴,好在美國導演不是這樣,在攻城戰中,墨西哥軍隊裡膽怯的娃娃兵、迷茫的普通士兵、甚至頗有紳士風度的高層軍官——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害怕、猶豫、勇敢追求榮譽,心生憐憫或心生敬佩——總之,他們也許是德克薩斯人的敵人,但不是電影導演的敵人——《邊城英烈傳》這一點做得非常好。

3、關於自由的思辨是怎麼產生的——美國之所以不接納德克薩斯,是因為這個(所謂的)州強烈支持奴隸制,但是墨西哥恰恰不是奴隸制,那麼困守阿拉莫之中的黑人就處在了一個非常微妙的地位:按法理來說,墨西哥是在「保家衛國」,打的是一場「正義戰爭」,按制度來說,墨西哥雖然是獨裁政府,但好歹沒有奴隸制,黑人是自由的,不過有趣的是,黑人卻沒怎麼買墨西哥人的帳,道理很簡單——獨裁國家人人都是奴隸,哪裡還需要什麼奴隸制呢?而美國作為一個自由的「奴隸制」國家,其文明程度比廢除奴隸制的墨西哥還好得多,這也難怪在阿拉莫的黑人也在忙著給自己的白人主子遞彈藥(當然嘍,也沒忘了學一句西班牙語「我是黑人,不要奴隸制」——以備墨西哥人破城而入時使用),這種非常耐人尋味的歷史現象,早已超出了一部戰爭片的情節範疇與思想深度,阿拉莫之戰是美國的一個神話、傳奇,但就是這麼一部「主旋律」影片,導演還沒忘了揭一揭奴隸制的傷疤,也說兩句墨西哥的公道話——《邊城英烈傳》做到這個份上,怎能不令人感嘆?

總之,這部電影並不僅僅是告訴我們如何以少勝多的科教片,而是一部集倫理、情感、歷史於一身的史詩。它告訴我們,贏得自由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也告訴我們,贏得自由的人能夠付出(也樂意付出)多麼大的代價;還告訴我們,自由的人能夠叫敵人付出多麼大的代價——最後一點,它還說明,所謂「領土完整」的正義性是多麼站不住腳(甚至是在1836年那個時代),一群法理上站不住腳的人、一群毫無訓練的人、一群連國籍都沒有,連某個「侵略國」都代表不了的人,就是如此贏得了德克薩斯,他們什麼理由都沒有——除了爭取天賦的自由——也許這就足夠了。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惠虎宇:《三體》——一部無根的科幻
【名家專欄】經營自己花園好處多多
楚一丁:《繁花》,一場在恐懼中綻放的夢幻
歌唱家白雪演唱《再次成為神》主題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