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4日訊】(大紀元綜合報道)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太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訊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 、 「月節」、「月夕」 、「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 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中國大部份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 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關於中秋節來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