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4日訊】在太空架設太陽能接受器,為地球提供電力的設想並不新鮮。但高昂的費用令宇航翹楚美國航天局都望而卻步。不過,日本人則看準了太空發電的前景,決心砸大錢實施研發。
日本人一向重視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方面的研究。日本人相信,石化能源的耗竭是遲早的事,加上日本能源資源貧乏,不如先下手為強,哪怕耗資巨大也在所不惜。因為未來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也許正因為這方面的先見之明,他們才能在石油價格上漲,汽車市場低迷的時代,依靠新型低能耗車在汽車領域獨占鰲頭。如今,他們又將目標瞄準了太空,決心開發太陽能回應未來的挑戰。
設想中的太空太陽能電站的太陽能平板面積達四平方公里,可以產生一百萬千瓦的電力,足夠三十萬戶家庭的電力需要。電站位於離地面三萬六千公里的太空,因此不受任何氣象條件的影響,可以穩定的輸出電力。
這項雄心勃勃的計畫包括了三菱重工在內的十六家日本企業參加,目的是研發將來用於太空發電的技術,經費預算二百一十億美元。
太陽能本身是免費能源,取之不竭,又沒有污染,可謂十全九美。唯獨先期耗資巨大一項,令其商業前景大打折扣。可以想像,一旦投入使用,開發商的成本勢必轉嫁給用戶,那樣高昂的電費恐怕沒有誰負擔得起。
美國航天局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考慮太空發電的可行性,並累計投入八千萬美元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利用太空太陽能面板發電,每一千千瓦耗資達十億美元,商業效益不被看好。
日本人也意識到,在現有條件下建造巨大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站是不現實的,單是巨大的太陽能面板的費用就負擔不起,因此日本人考慮尋找降低開支的路徑。要知道,建造巨大的太空電站不可能靠一、兩次火箭發射來完成,而是可能要數百次發射。如果那樣的話,僅僅發射費用就可能達到兩萬億日元。
可行的做法是一步步的來,首先是在二零一五年左右發射單一太陽能面板到太空,並試驗將太陽能轉化成電力後發回地球。日本宇航署計劃到二零三零年左右,將有限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系統投入運作。◇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40期【科技與文明】欄目 (2009/09/24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142/6987.ht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