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6日訊】(大紀元紐約訊)由ACC(Asian Cultural Council)受獎者與台灣藝術家共同發起的「MuMo」亞洲錄像展,將於10月16日晚間在紐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的PointB 藝術村上演。該展在當晚4個小時內同時在5個螢幕中播放來自亞洲5個國家的12個錄像作品。
「MuMo」一展主要由台灣藝術家蘇匯宇、黃彥穎與印尼策展人Veronica Kusumaryati在兩週內籌劃而成。參展者包括蘇匯宇、黃彥穎、余政達以及萬德男孩等,另外也有來自泰國、印尼、緬甸藝術家以及中國藝術家周滔的參與。展覽標題「MuMo」的由來,是由黃彥穎提議,於是大家決定開藝術權威機構MoMA一個玩笑,而這個玩笑同時也凸顯一個屬於外來者的處境,一個「尚未被全面認可」的處境。於是,一個類似MoMA字樣的標語應運而生。
除了語意的「笑果」,MuMO同時也是副標題「Must- More」的縮寫,它意味著一種「非看不可」、「保證夠多」等等的亞洲叫賣風格,同時也凸顯亞洲藝術的多元性。參展作品也確實展現了一個非常多 (more)面向的亞洲;例如緬甸藝術家Chaw Ei Thein ,因為軍政府的政治情境,其作品對爭取人權的態度非常直接;台灣藝術家余政達的作品《Ventriloquists: Liang Mei-Lan and Emily Su 》,則以台灣外勞為主角,替政府體制下的個人權利做了一次機智的提問;中國藝術家周滔的《Obstacle 》,則是關注當代人在都會空間下的處境;印尼藝術家Bagasworo Aryaningtyas 的《Bilal 》,則是對電視肥皂劇進行爆笑的複製,它顯現了電視文化在全球一致性的問題,台灣藝術家蘇匯宇的《Bad》正好也呼應了這類觀點;而台灣藝術團體「萬德男孩」的《Wonder Wash》與黃彥穎的《Go to Africa》則顯露一種極為奇特的新鮮感,他們所代表的台灣新生代的特殊情境,歡樂、音樂性強烈但不失哲學寓意,在「MuMO」所設定的亞洲概念裡面顯得非常有戲劇性效果。
「MuMo」就像是一次突如其來的玩笑,但它也具有嚴肅的意義;它隱約地抗議亞洲藝術家的政治邊緣性,以及發言權的被控制,這種現象在藝術世界是隱而不顯的。唯有這一類游擊性的展覽活動,才能夠將更多外來的藝術觀點帶進紐約這個世界舞台裡,而得到應有的關注。
此類所謂的「一夜活動」或稱「迷你展」活動,在布魯克林的藝術圈頗為盛行,特別受到那些尚未進入主流畫廊與博物館的青年與外地藝術家們的歡迎,每個月都有上百場這樣的或大或小的活動在紐約發生。
展出時間︰10月16日(週五)晚上7點至晚上11點。展出地點︰紐約布魯克林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區的PointB藝術村(POINT B 71 N 7th St., Brooklyn, NY 11211)。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