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09年1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芸台北報導)發揮一下想像力,把過去150年以一齣三幕劇來展示:第一幕是19世紀的工業時代,主角是工廠工人;第二幕是20世紀的資訊時代,大量生產成為配角,主角是知識工作者,特徵為擅長左向思考;第三幕的簾幔已經拉起,就是當今的21世紀,可稱為感性時代,主角是創作者與諮商員,特徵是精通右向思考。
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提出了上述對未來趨勢的看法,見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直譯是「全新思維」之意,台北:大塊文化出版)一書。平克指出,善用左腦的人,邏輯與分析能力強,在杜拉克口中的知識工作者推動之下,左腦為人們帶來了財富。
「富裕也帶來了矛盾的結果:左向思考的盛行,反而日益減低它本身的重要性。」平克發現,對企業而言,如今售價合理、功能良好的產品,已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客戶想要美觀、獨特、有意義的東西,人們轉而看重偏右向思考的感受特質。
作者舉例,在美國,蠟燭的市場規模一年高達24億美元,顯然不是出於對照明的理性需求,而是人們渴望美感與靈性的事務。另外,最近幾年日本最賺錢的出口項目不是汽車,也非電子產品,而是流行文化。
儘管如此,並不是要完全否定左向思考,平克澄清一點:「左向思考仍不可或缺,只是光靠它已不足夠。」他認為在感性時代,人們除了擅長的左向推理之外,還需要加強右向思考,其中有六項關鍵能力:
一、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
只提供可用的產品或服務,已經不夠,還得創作出美感、獨特,或令人感動的物品。
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
面對資訊過量的現代社會,一味的據理力爭是不夠的,想要說服別人得有動人的故事。
三、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
化零為整的能力逐漸受到重視,今日社會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綜合能力,要能把獨立元素結合起來。
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
想在未來繼續生存,得要了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關係,展現同理心。
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
證據顯示,保持愉悅心情,有益健康與工作;除了敬業工作之外,也要能會玩樂。
六、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現今所處的世界,物質豐富,不虞匱乏,使得人們進一步想要探索生命的意義,重視靈性的追求。
以上六種能力都各有篇章探討,在此要特別介紹一下第六點,作者也說:「面對21世紀初,幾股力量正營造出一個強調意義追尋的環境,而且規模前所未見。」
在〈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這一章裡,作者引用的例子是,曾經被囚於納粹集中營的法蘭科(Viktor E. Frankl)所著的《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平克引用法蘭科的話:「人生在世主要目的不是獲取感官歡娛或避免痛苦,而是找到生命意義。」
199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與每月一書俱樂部(Book-of-the-Month Club)調查讀者認為對其一生影響最大的書,結果第一名是《聖經》,《活出意義來》排名第九。
此外,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羅勃‧福格爾把現今世代稱為「第四次大覺醒」,平克說,福格爾的看法正呼應法蘭科半世紀前的見解:「現今人們衣食充裕,卻沒有目標;吃得飽卻不知為何而活。」
「從物質需求轉到意義需求的演化已經展開,規模為史上所僅見,數億人參與其中,最終還有可能成為我們這個世代最主要的文化進展。」平克表示,這是美國記者伊斯特布魯克(Gregg Easterbrook)對探尋生命意義這議題更大膽的預測。
平克是知名的趨勢寫手,係暢銷書《自由工作者國度》(Free Agent Nation)作者、《連線》雜誌(Wired)特約編輯、前白宮講演撰稿員。(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