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名不副實的吃食是炒肝

佚名

人氣 1
標籤:

吃炒肝萬不可使用任何輔助工具,只需將炒肝端起,單手托起碗底,唇齒觸碰到碗邊的同時,拇指輕推瓷碗,其他四指隨之旋轉……

菜名被用進歇後語的是鳳毛麟角,老北京的炒肝是其一,舊時有「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之說,現在責罵一個人有時也會說:「你這個人怎麼跟炒肝似的啊——沒心沒肺。」

一些民俗專家認為,炒肝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但更常見的說法是,炒肝是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飯莊1900年前後在白湯雜碎的基礎上,去掉豬心、豬肺,並用澱粉勾芡而發明的。據傳,最初的炒肝配料裡是有豬心和豬肺的,只因食客的一句「熬心熬肺」令會仙居掌櫃極為不悅,乾脆就去掉了豬心和豬肺,歪打正著地成全了炒肝裡大腸與豬肝的絕配。於是「會仙居的炒肝——沒心沒肺」這句歇後語也隨之而來,並且沿用至今。

從烹飪的角度說,炒肝是最名不副實的。主料是豬大腸,肝不過是點綴而已,而且根本沒有炒的過程,完全是煮制或燴制而成。那為何名炒而不是煮(燴)呢?一些資料說:炒肝中的「炒」字並非漢語中用油翻炒之意,而是源於滿語「colambi」,此字雖譯成漢語「炒」字,但意思更為廣泛,烹、炒、煎、熬均稱之為「炒」。炒肝雖為水煮,但最終熬為濃汁,余湯極少,因此使用「炒」字而不用「煮」字。另一款北京傳統小吃「炒紅果」的「炒」也與之類似。

對於食客來說,面對美味,管他出身來歷有何典故,只管吃將開去就是了。正宗的炒肝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懈,用傳統的高樁藍邊小瓷碗盛出來端到面前,宛若寶盞含晶,稀稠適度,色澤光鮮,香氣撲鼻。炒肝的香,除了主料之外,最關鍵的就是蒜香,蒜一定要搗碎成泥,越細膩就越地道,這也是所謂的「吃蒜不見蒜」的最高境界。

與很多北京吃食一樣,炒肝講究「配套」,就像豆汁兒配焦圈,羊雜湯要就著芝麻燒餅吃,炒肝唯有配上豬肉大蔥餡的包子才算應景、過癮。

吃沒人不會,張嘴吞嚥就是了,但吃炒肝還真就有人不會。吃炒肝萬不可使用任何輔助工具,只需將炒肝端起,單手托起碗底,唇齒觸碰到碗邊的同時,拇指輕推瓷碗,其他四指隨之旋轉,此刻舌尖抵住碗邊輕輕那麼一嘬,緊跟著抿起嘴角,輕嚼肥腸、肝尖。可千萬別怕燙,不燙那不叫炒肝,也別在意那一嘬間的動靜,和吃炸醬麵一樣,沒那咕嚕咕嚕的聲響根本體會不出那種進食的快感。

(來源:中國美食第一網)

相關新聞
享受黃油的美味就在細節中 避免10種錯誤
這些中餐老外超愛 但中國壓根沒有!
這5招可防止香蕉太快成熟 延長香蕉的賞味期
減肥聖品最佳組合:香煎蝦子匯櫛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