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埃爾馬斯利華盛頓報導)專家們對邪教所下的定義是: 為了少數首領的利益而剝奪教徒權利以及獨立思考的組織。儘管這聽來並不讓人喜歡,但人們還是不斷地加入邪教組織。這讓人想知道,這到底是為了甚麼?
作家伊萊·布朗在他的第一部小說“偉大的日子”裡,披露了一個強大邪教組織的黑暗面。小說描述了一個名叫奧古斯特·拉斯年輕人的經歷。
布朗說:“年輕人拉斯二十多歲,他從大學退學,去加入他認為他這個年齡人的真正的精神運動。他一直患有憂鬱症,因為他親眼目睹了生活苦難。他和他的父親一起遭遇車禍,他被困在車中,眼睜睜地看著父親死去。就像這個時代的許多人一樣,他在尋求能夠幫他解脫精神創傷,並能帶給他心靈平靜的東西。他遇到了一個自稱為“運動”的組織,並成為這個組織先知的門徒。終於有一天,他搬進這個邪教組織在沙漠中的營地。在那裏,他每天學習,和大家一起勤奮工作,靜思,祈禱,他們吃的很簡樸,並且自己種莊稼。”
當了六年得忠實信徒後,拉斯面臨一個困難的選擇。布朗說:“他發現這個教派組織內部有腐敗現象,他自己也是腐敗的受害人,並親眼看到有人受到性侵害和虐待的情況。如果有教徒背離了教派為他們設計的道路,他們就會受到紀律懲罰,他們把這種懲罰叫做“再指導”。懲罰的方式會越來越嚴厲,最後已經是近乎虐待了。當他看到他所愛的人受到虐待時,他意識到這個組織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忍受。他逃跑了。”
布朗說,他一直很想知道,人們是怎樣在別人的操縱下做出某些決定的。他說,為了寫這本小說,他研究了美國幾十個邪教。“邪教一詞,只是外人使用的詞彙,人們自己決不會說自己加入了某個邪教。他們認為自己加入的不是邪教,而是教會,或者是甚麼民兵組織、學校、診所、靜思中心等。直到他們有一天想離開,逃出之後,回憶往事時才使用這個令人難堪的詞。其實,那些參加邪教的人希望得到的,和你我想要得到的沒有甚麼不同。他們需要加入社團,希望有歸屬感,需要有人領導他們。但是不幸的是,邪教組織利用了人們的這種需要。”
里克·羅斯創辦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專門研究具有爭議性的團體和活動。他說,可以根據三個標準來界定一個邪教組織是否具有破壞性。“第一: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領導人,這是界定邪教組織的最根本的因素。也就是說,這個組織完全依照現任領導人的意願。 第二:教導的方式基本剝奪了教徒自己獨立思考和提出批評的能力。最後,一個具有破壞性的教派,會對教徒進行剝削,這包括性侵犯、財務剝削和無償勞動。有些邪教甚至私藏軍火和使用暴力,儘管程度不同,但這樣的組織更具破壞性。”
羅斯說,如今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受到誘惑,加入這類組織。“我想,參加邪教的人往往都是在特別脆弱的時期。他們感到沮喪,也許覺得孤立,寂寞或者事業不順。同時,在我們今天工業化的社會裏,人們感到有太多的新科技和太多的選擇。而邪教組織把問題簡單化了,一個教條適用所有情況,回答所有問題。這往往對人非常有吸引力。”
羅斯說,最新式的邪教是恐怖主義組織。“在我看來,基地組織就符合破壞性邪教的標準,而本拉登就是衡量這個邪教組織的根本因素,是推動這個組織的動力。在前蘇聯和中國,也有過邪教組織。在日本東京,地鐵受到真理教的毒氣攻擊。在歐洲各地,例如英國、瑞士和法國,都有過很多邪教組織出現。”
里克·羅斯說,正如布朗小說所描寫的那樣,邪教教徒只有在認清邪教本質,並在自己或其他教徒受到傷害之前逃離,才是唯一拯救他們的辦法。羅斯還說,為了防止更多的人參加邪教,為了使邪教組織更難招募到新成員,提高公眾對邪教的認識至關重要。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