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同鴨講:「香蕉人」回中國丟醜臭事一大筐

人氣 8
標籤:

有個在上海工作了三、四年的新加坡籍朋友,打算明年合約屆滿時,舉家回獅城。問她孩子在滬上了三年的小學教育才回返新加坡,是否會擔心孩子追不上新加坡的教學進度(尤其是英文的掌握方面),她的回答讓筆者汗顏。

她淡定地說:「不會,孩子至少打好了語文的基礎。以他的英文程度來說,他懂得的英文詞彙可能比不上同齡的新加坡小孩,但他講英語時發音正確。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在遇到沒辦法用英語來做表達時,就很方便地在句子中夾雜一、兩個中文單字。」

之所以說她的答覆讓筆者汗顏,是因為要不是派駐到上海,我平時說話時也不假思索地夾雜另一個語言的單字或句子。這種「雜碎式」的說話方法,說得正面一點兒,是「語碼轉換」(code switch),即自覺或不自覺地借用另一個語文的詞和句以達到交流的目的,在某個程度上增加對話的趣味,也更為親切。

不過,對於許多所謂通曉雙語者而言,語碼轉換說白了,只是種「懶惰」的表現,懶於認真地去思考如果交談的對象只諳一種語言,應該如何精準地與他溝通。

初到上海,有一回走到上海籍同事跟前,這樣的一句話衝口而出:「你有沒有paper clip?」對方自然是不曉得我要什麼。不管如何努力搜索記憶,就是想不起paper clip的中文說法,只好這麼形容:「就是固定紙張的夾子……」

你是說『回形針’吧?」同事問,我赫然發現似乎從來沒使用過這三個字,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上。

不僅因語碼轉換讓人摸不著頭腦,詞彙不恰當的應用,也製造了許多尷尬的場面。另一個新加坡籍的朋友告訴我,她到滬上某家餐館去,劈頭就問侍應生:「你們幾時關門啊?」

侍應生一臉不悅地說:「這位女士,你怎麼咒我們關門呀?」朋友這才發現用詞不當,應該問對方餐館什麼時候打烊,於是連忙道歉、糾正說法。

同樣發生在餐廳的相關糗事還有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兩個與華語發音不準有關的笑話。話說有個平時鮮少用華語與人打交道的華人,到一家中餐館去,居然問女侍應生:”小姐,睡覺一晚多少錢?”

對方起初不搭腔,只是狠狠地瞪了客人一眼,怎知他「不識趣」地多次重複同一個問題,女侍應生只好向經理求助,後來才弄清楚,顧客原來是要問:「小姐,水餃一碗多少錢?」

另外一個笑話則是,一個被中國人稱為「假洋鬼子」的「香蕉人」到餐廳去,問侍應生:「你有病嗎?」這個侍應生可惱火了,回了句:「你才有病!」

同樣的,經過一番的「雞同鴨講」,侍應生才弄清楚了顧客要問的是:「有冰嗎?」

我們經常會因為中國菜單和標語等所出現的「中式英文」(Chinglish)笑得人仰馬翻,大力地批評餐館不該把著名川菜「麻婆豆腐」翻譯成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滿臉雀斑女人做的豆腐)。

下回,當我們嘲笑麵包店裡的大嬸念不出「croissant」(牛角包,也有人把它音譯為「可頌」),或試衣間裡的阿姨分不清英文字母「L」和 「R」的讀音時,我們也應該想想那個問女侍應生「睡覺一晚多少錢」的食客。當我們覺得某人很吃力地用外語完成一個句子時,我們也該想想自己是否能純粹以母語串成一個完整的句子。

雖然中國不會因為翻譯好菜單或標語就與世界接軌,不懂得中國文化與價值觀者也不可能因為把華語說得溜,到中國闖蕩就能如魚得水,但語言、語文的掌握能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場面,不失為溝通交流的關鍵。文章來源:聯合早報 

相關新聞
【笑長愛說笑】雞同鴨講
英語嘸通免驚 紐約業者提供免費華語服務
美國vs加拿大:應該移民去哪裡呢?
移民系統發生重要變化 上庭前請一位好律師很關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