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評:毒奶粉凸現中國體制問題

【大紀元9月27日訊】三鹿毒奶粉事件引發世界對中國產有毒品食物的一片恐慌,人們似乎都把其歸罪於中國大陸人道德沉淪的問題。今天香港蘋果日報評論指,毒奶粉事件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和制度問題。

評論稱,毒奶粉事件爆發以來,香港輿論尤其是網民都紛紛責罵大陸人沒有道德:奶農沒道德,二道販子沒道德,製奶粉及奶製品的工廠沒道德,各級幹部沒道德。溫家寶前兩天在紐約談到毒奶粉時也把此事件的矛頭指向企業家的道德,而輕輕放過高層官員的責任,尤其是,有沒有因為舉辦京奧的政治考慮而封鎖8月1日就已確知的毒奶粉消息。

評論稱,若這是道德問題,那麼整個社會的道德沉淪又是怎麼發生的?道德問題最重要的門檻是「同理心」,也就是孔子說的「己所不慾,勿施於人。」這是孔子回答子貢問:「有一言可以終生行之者乎?」的答案。當中國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先前說,對製奶粉企業進行專項檢查,80%都是合格的。他不會想到,如果他的孫子所吃的奶粉,正是那20%不合格企業所生產的佔市場80%的產品,他會不會這麼說。

評論稱,如果胡錦濤、溫家寶或其他政治局常委的孫子,是毒奶粉的受害者,他們會壓下公佈毒奶粉的消息嗎?這就是同理心。也許我們還會問:奶農、二道販子、奶粉生產商,他們是不是也沒有同理心了呢?「己所不慾,勿施於人」這個最基本的道德門檻,是不是大陸絕大多數人都跨不進去?

評論稱,中國大陸社會的財富分配,一直向資本(與權力「聯婚」的企業主)與政府(不斷加大稅收)傾斜。中國社會遂陷入既發展又窮困的怪圈。社會消費也出現富人消費高檔產品與窮人消費低檔產品的兩極分化。為迎合低收入者的消費需求,自然有生產者生產低檔產品以至偽劣產品。在成本壓力下,生產者無法顧到道德。而低收入者也只能食用這些不合格的甚至有毒產品,他們可以有別的選擇嗎?

國企改制與圈地,使社會貧富分化益趨嚴重。上月底中國農業部長孫政才披露,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已擴大到3.33比1,而在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城鄉收入比例只處於1.71比1的低水平。被中國界定為農村人口的農民,則有將近8億人。

評論最後指出,有廣大的低收入消費者,就有難以抑止的不道德的生產商,就有與這些生產商相勾結的各地官員以至中央官員。中國每年投入上百億元在航天工業,而這是科技與國力都遠超中國的德、日、英、法都不會發展的。神七升空,供奉著這項國家榮譽的,則是數億食用低劣產品的窮人。他們無法分享國家榮譽,因為從根本上說,他們是衣食不足無以知榮辱的社會底層的一群。毒奶粉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和制度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山東青島孩童喝三鹿十年 死後才知兇手
白頭翁:為了奧運 3億人「堅持」喝毒奶
三鹿毒奶粉 Fonterra損失一億美元
中國過渡政府:中共是萬毒之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