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0日訊】(BBC中文網記者蘇平報導)中國媒體報導說,今年9月1日新學期開始以來,上海接連發生了好幾起中學生跳樓事件。
花季少年,為什麼選擇用試圖結束生命的方式來尋求理解和解脫呢?一時間,90後的心理健康、精神困惑等問題又成了新聞熱點。
今天我們也來看看英國這方面的現狀。首先,我請你讀一讀一個19歲的英國女孩霏霏(Fay)的自述(節選)。
我的自殘和暴食
霏霏:我從12歲開始自殘。最開始的時候是用刀子,主要是割破手腕或者小臂。一般我都用廚房裡的剪子或是刀子。
後來我越來越絕望,需要自殘的次數越來越多,有時候乾脆在學校的洗手間或者公共廁所裡。
這成了我應付感情和情感困難的手段,我不知道什麼才是更健康的方式。我學業優異,面臨的進取壓力非常大。當時我也參加很多競爭激烈的體育比賽。我覺得別人對我的讚揚不過都是因為我取得的成績,而不是我個人。自殘是一種釋放,它暫時遮掩了其他一切。
同時,我的飲食也開始出問題。14歲的時候我停止參加體育比賽,體重增加了不少,很多人對我的體重評頭論足,告訴我必須減肥。
最開始,我限制自己吃多少,後來,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之後就去吐出來。再往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無法讓自己停下來,一個原因是我已經上癮了,另一個原因是這已經成了我的應付機制。暴食腐蝕人的自尊,每一次去嘔吐,隨著吐掉的還有一點自尊。
我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價值。我只想去死……
“精神困惑的一代”
英國90後,也是生在平安的糖水中、長在繁榮的蜜罐下的一代。遺憾的是,他們正在快速地獲得”精神困惑的一代”的稱號。霏霏的故事,並不是鳳毛麟角。
英國青少年當中,大約12-1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承認曾經故意自我傷害,每一年由於自殘嚴重被迫住院治療的有25,000人。
在11-16歲的青少年當中,1.4%的人稱自己感覺”嚴重抑鬱”。
BBC的時事節目Newsround今年4月所作的一項調查發現,很多英國孩子說,他們面對來自學校、同學、家庭期望的壓力。10個人當中有7個人總覺得必須”保持身材”(Look good),因此不定期或者長期節食。
2007年6月英國歷史悠久的兒童慈善組織NCH說,十分之一的孩子受到憂鬱症、焦慮症、厭食症和暴力傾向等困擾,覆蓋面是上一代人的兩倍。
一份國家統計辦公室的報告則顯示,5至16歲的英國孩子十分之一有明顯的精神障礙,而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中有精神障礙的孩子比例分別高達16%和14%。
當然,有人對這些數字提出了質疑。比如,對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定義以及社會關注程度發生了變化。70後成長過程中可能被看作正常的行為,到了今天,或許就有可能被稱為焦慮症了。
但是,英國孩子的幸福感程度是難以令人滿意的。2007年2月,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佈的發達國家兒童福利排名表上,英國被列為21個工業國家中兒童福利最差的國家。報告批評說,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英國孩子受教育程度差、不幸福、不健康。
唐氏綜合症?
醫學專家指出,精神困惑的90後面臨的另外一個大問題是對精神健康的無知。
倫敦的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GOSH)是全球聞名的兒童醫院。他們在上星期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透露,年齡在12-18歲之間的青少年當中,46%連一種精神疾病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其中年齡在12-14歲的男孩子這方面的知識最為貧乏,三分之二(59%)不能命名任何一種精神疾病。
給出了答案的人當中,很多竟然把唐氏綜合症和認讀困難(dyslexia)都算做了”精神疾病”。
GOSH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醫生約翰.格爾丁(Dr John Goldin)認為,無知,可能正是長期以來羞恥感一直伴隨著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他認為,青少年在自己或者認識的人患病時感覺可以求醫、求助、向別人敞開心扉特別重要。
GOSH對青少年所作的調查發現,濫用藥物、抑鬱症和自我傷害被看作青少年當中最普遍的精神疾病。
但是,接受調查的17-18歲的少女當中50%承認,她們對精神健康問題的瞭解多半來自名人們上電視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鑒於90後是網上成長起來的一代,GOSH幾天前在自己的網站上專門推出了針對12-18歲青少年心理、精神健康的互動網頁,其中既有信息,也有像霏霏一樣的真實案例。
青少年心理健康慈善機構YoungMinds說,這樣的網站能夠為年輕人提供不情願到別處去尋找的信息,可以幫助他們發現病情、查詢求助的途徑。
“一生一世的地獄”
90後,如果不願意看醫生、不屑父母的勸解,何不聽聽同齡人霏霏的心聲?
霏霏在GOSH網站上的錄音自述中說,回首過去,真希望當年剛一患病就去看醫生。霏霏說,她願意告訴所有的人:儘快尋求幫助。因為發現越早,越容易恢復。
霏霏曾經住院八個月接受治療。她說,康復的過程雖然像是地獄,但只是暫時的。而患上暴食這樣的疾病,卻能讓你一生一世在地獄中掙扎。
霏霏的警告是:疾病,你不治,它就不會自己走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