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2008年8月20日華盛頓報導)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水平逐月走高。越南等早已經突破20%。長期平穩的中國、印度、英國,還有美國最近都出現了通脹情況惡化的問題,它們的批發層面的通脹率已經或者正在向兩位數字逼近。但是,所有這一切要是跟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韋來比可是小巫見大巫了。津巴布韋的通脹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人們如果還記得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拉丁美洲發生的通脹失控的情形可能至今都會感到驚心觸目。那個時候,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等拉美國家都陷入了超高通脹的災難之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1985年8月,玻利維亞的通脹竄升了百分之兩萬三千四百四十七。俄羅斯在90年代的經濟轉型期間也出現過嚴重的通脹失控,通脹率最高時達百分之2500。不過,這些跟現在津巴布韋來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據彭博新聞社報導,六月份,津巴布韋的通脹率達到百分之1120萬。這其實不光是津巴布韋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歷史上的最高記錄。僅一個月前,這個國家的通脹率還是百分之220萬。
*央行濫發鈔票*
前世界銀行副總裁卡裡斯托·馬達沃(Callisto Madavo)認為,津巴布韋通脹失控的原因是,中央銀行舉措失當,犯了兩個重大的錯誤。馬達沃現在是華盛頓喬治敦大學的非洲問題專家。他說:
「津巴布韋儲備銀行通過多種行動印發了大量的鈔票,取代了財政部的功能。這對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說都是自找災難的做法。這種情況必須停止。」
*一條麵包10億津元*
通脹飛漲迫使鈔票面值無限擴大,而實際價值無限縮小。在上個月底,央行宣佈面值100億津元的鈔票,其實際價值等於一個津元,面值被縮小了10億倍。津巴布韋的居民如果要買一條麵包就要花10億津元。由於西方的禁運,津巴布韋央行面臨印鈔紙告罄的困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央行從上個月宣佈,開始發行高面值農業無記名支票,其功能跟貨幣等同。
由於紙幣貶值飛快,津巴布韋民眾為了避免損失,而恢復了古老的以貨易貨的買賣方式。多年來,他們大量儲存基本商品,並以此來購買他們所需要的商品。據報導,哈拉雷最近舉行了一次汽車等大件商品的拍賣會,買方的付款方式不是津元,而是汽油票。一些當地公司也不再用鈔票給職工發工資,而代之以發放緊缺食品。
最近剛剛從津巴布韋訪問回來的美國退休外交官弗蘭克·楊(Frank Young)日前在談到他的見聞時說:
「津巴布韋居民每天考慮的就是一條麵包有多少價值,一升汽油有多少價值,一個汽車電瓶有多少價值。人們相互間建立起一個交換網絡,拿各種商品進行直接交換,真正是把易貨當作了交換的媒介。」
弗蘭克·楊表示,在津巴布韋,價格每天,甚至每過一個小時都會變化,消費者總是在想著各種商品按美元或者南非貨幣計算應該值多少。
現在官方的匯價是一美元可兌換20津元,但在黑市的標價是一美元兌換1400津元。不過,這只是標價,而實際上還很難兌到美元。
*經濟危機繫於政治危機*
觀察人士認為,津巴布韋的通脹問題和這個國家的政治危機是聯繫在一起的。在三月份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在民意測驗中領先的反對黨領袖摩根·茨萬吉拉伊為了抗議暴力活動而退出競選,現任總統穆加貝成為唯一的候選人而當選總統。這個結果遭到反對黨的抵制。
目前兩黨正在進行談判,力爭讓茨萬吉拉伊成為總理,主持內閣。許多專家都認為,穆加貝總統應當順應民意,做出妥協,讓反對黨進入政府,恢復民眾對政府的信心。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夠對瀕臨崩潰的經濟展開有效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