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5日訊】慕尼黑伊薩河上有一個類似沙洲的小島,最初人們管它叫煤炭島,由於定期會被洪水淹沒,島上沒有任何建築物。從1772年開始,島上修建了伊薩爾兵營,增設了防洪措施。到了1903年,慕尼黑市議會宣佈在島上修建德意志博物館,因而島名也就更改為博物館島。
德意志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科學和科技博物館,共有50多個展館和大約兩萬八千件展品,它的特點在於很多展品都是實物,有很多是可以操作的,整個博物館又展示了各領域的歷史來源和發展史,因而又可稱為科技歷史博物館。除了主館以外,德意志博物館還有三個分館,1945年開放波恩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分館,1992年開放的慕尼黑遠郊Oberschleißheim飛行器分館,以及位於慕尼黑的Theresienhöhe的交通技術最新分館,2003年才開張。
如此巨大的博物館當然不能指望一天就參觀完,因此很多人經常光顧德意志博物館,以便詳細觀看。對於旅遊團體比較感興趣的展館像礦山、船舶、飛機、航天、醫學和樂器等館,幾個小時基本上可以逛下來,還有兒童館對於帶孩子的家長最合適,成人票價8,5歐元,小孩和學生3歐元。
德意志博物館的創始人是建築工程師奧斯卡‧馮‧米勒(Oskar von Miller,1855-1934),他也是德國水力方面的先驅,德國1955年發行的十芬尼的郵票上用的就是他的頭像。多年以來,建立一個自然科學和科技博物館就是他的一個夢想。他除了以及不斷的蒐集展品之外,還到處去遊說,說服當時的名人幫助建立博物館。後來他的努力得到了巴伐利亞攝政王魯伊特珀勒特(Prinzregent Luitpold)的庇護和慕尼黑市的支持,富有盛名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都願意幫助他建立各個展館,像普朗克 Max Planck、容克斯Hugo Junkers、倫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 等人。
最初奧斯卡‧馮‧米勒設想建立一個小型的慕尼黑博物館,沒想到他的遊說如此成功,隨著贊助人的增多,從民間收集來的各種展品越來越多,攝政王建議他採用德意志博物館這一名稱。到了1906年,在島上舉行了奠基儀式,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應邀出席了儀式。但正式的開方儀式是1925年5月7日,在奧斯卡‧馮‧米勒七十大壽那天舉行的。二戰時博物館被迫關閉,20%收藏品和80%建築物被盟軍轟炸機炸毀。1945年11月,博物館的圖書館重新開放,目前每年接待大約130萬參觀者。
由於展品大部份從民間收集來的,像一位醫生將他一生收藏的顯微鏡,包括幾乎是最早期的顯微鏡全部捐給了博物館,這類例子舉不勝舉。因此博物館有句名言,如果你家裏有什麼破銅爛鐵要丟的話,先別急著扔,送到德意志博物館來吧,說不定它就是舉世珍寶。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