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佳昊編譯報導)近日今日華爾街時報刊登了STEPHEN GREEN的文章,他提醒人們關注中國經濟前景所潛在的危機。
文章稱,一些中國人認為他們正在創造一個經濟奇蹟,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較厚的薪水袋。然而在中國的經濟上,一些隱藏的陰霾正在逐漸成形。 尤其是在今年所發生的一連串天災,年初的南方大風雪及稍早在四川可怕的大地震已經搖動了國家信心。 在這些不幸的事件之後,更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經濟大炸彈-嚴重的通貨膨脹正在點燃。
通貨膨脹的現象是貨幣市場一項警訊-它會吃掉我們努力辛苦工作的成果。從某方面來看問題好像不大,這是因為政策制定者並沒有太在意通貨膨脹的威脅。從表面上看,它好像如中國的官方消費者物價指數所標示的通貨膨脹的原因,最主要來自於食物的價格。 物價指數近幾個月來與前年同期相比超過 8% (在五月可能低於 8%)。
排除食物項目,其他價格整體上來說四月只上升了 1.8% ,但健康和教育這兩項較高的服務性質價格卻沒有在官方報告中充分表達出來。在能源費用上問題就更顯得突出。 原油自從 2007 年十一月以來已經上漲了 35%, 當政府控制下的汽、柴油價格最後守不住而開始上漲時,加油站將大排長龍。因此部份人認為,要瞭解真實價格趨勢只有實際走到街上去才能體驗出來。
北京的高官們卻認為這一連串的物價上揚現象只不過是因為供給面的問題。再加上遭受到58 年來最嚴重的地震後,使中央銀行想透過擴張信用及增加投資需求來控制市場價格上顯得更加困難。 結果很可能是更加速了通貨膨脹,最後由於緊縮銀根的措施而使經濟成長趨緩,只能達到全年預計成長率的四分之一。
一位前摩根史坦利經濟研究員表示,中國中央銀行的政策制定者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通貨膨脹通常是由於好幾年的財政經濟等的因素而形成的,然後它就會像洪水一般影響整個國家。 政策制定者必須藉由很快的四或五次的調息每次0.5的百分點,才能將國家經濟導向軟著陸這種較好的狀況。
除非他們採取更多的激烈措施,否則目前貨幣的流動性將加快而進一步激刺通貨膨脹,如果他們不立刻採取更嚴謹的措施,經濟成長會從去年的11.9%減緩到 8%。另香港的一位資深的經濟學家做了以上的評論。
經濟成長減緩不但會引起房地產市場的崩盤,且會給銀行業帶來房屋貸款呆帳的風暴。銀行業的管理階層已被要求調整經營策略以兼顧控管隱藏性的逾期放款金額擴大和緊縮信用和正惡化了的通貨膨脹。
現在一個大問題是北京決策者們似乎沒有認真的採取必要的措施解決問題,像是調升利率或允許日圓的匯率上漲。在最好的經濟狀況下,中國政府的政策或能可有效解決當前的問題。 但現在不是在最好的經濟狀況下,因為經濟可能已經開始走緩。 雖然第一季輸出金額與前年同期相比仍有 21% 的生長率,不過對美國的輸出生長率降為零而且輸出到歐洲的成長比率看起來很小。 受到全球經濟減緩的影響,已經傳出許多廣東省出口工廠關閉且在日圓匯率上升的影響下,使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國外已經開始上漲。
再加上北京政府因為擔心逐漸增加的利率會吸引更多 ” 熱錢 ” 進入中國,所以一直不願意在利率上做出反應。 北京是在注意短期的資金流向,擔憂留下隱藏的不穩定後遺症。 的確,熱錢正在流入中國。 單單第一季流入的外匯多達二千億美金,雖然官方的數字不是那麼容易解讀。 但可以確定的是應該有一半是 ” 熱錢 “。
北京正在採取一些管理的措施阻止這些” 熱錢 “流入,像在今年的前三個月人民幣對美元上漲 4% ,不過它在四月到五月中只有微幅上揚。但一般期待人民幣在 12個月內對美元應有12%上漲幅度。 這可能仍是一個低估的匯率,因為它仍正在上漲。
現在北京已經停止調升利率而直接限制銀行貸款業務。 這不但會造成大企業在推動大型投資案時融資困難,而且中小企業也同樣會為營運資金取得而煩惱,這使得企業在中國長期經營更為困難。 然而,貸款與前年同期相比,仍成長 14% ,銀行的外匯貸款部位更是成長驚人,事實上放款實質利率已經歸為零。 所以真的很難稱中國中央銀行這個政策為」緊縮貨幣政策」。
北京其實可以也應該可以做更多。 中國在對通貨膨脹戰鬥中可能會有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結果並不一定是悲慘的。中國目前仍保有二位數的成長速度但經濟泡沫破裂的傳言也一直沒有停息過。中國如何度過這次經濟風險最主要關鍵仍在政府是否下定決心拿出積極地措施對抗通貨膨脹,但是看來它並不準備這樣做。 目前通貨膨脹的效應已經開始發酵了,如果中國政府不立刻採取堅決有效的行動,將導致問題更惡化。 對中國經濟而言,黃金歲月已經結束了,至少目前是如此。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