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4日訊】四川大地震一個多月,新聞報導有所突破,一定程度上呈現出開放的樣子,而某種的消息混亂,似乎也就不可避免。
先是,人們關注空軍的出動,特別是空降兵的舉動,據說難度極大,於是傳出上千的空降兵出發前寫了「遺書」,相形之下,那些批評空軍出動遲緩的人看上去似乎是無情地逼空降兵們「赴死」。很快,這則大肆宣揚的報導被斥為「謠傳」,再後來,又說是「請戰書」誤傳為「遺書」,這樣,軍人請戰而指揮官指揮冷靜,相映生輝。其間,空降行動遲緩已是事實,據說是因為危險極大,而高空傘降被稱為「壯舉」,但還是引來批評,說是低空傘降實際更為危險,何況軍隊秉承「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的訓練宗旨,所有行動遲緩的辯解實際則為「畏難畏嚴畏懼實戰」之辭。
接著,是救災帳篷出現在成都市區的圖片出現在網上,而追查後則稱,是某位災民轉給了他的市民朋友,似乎這就是合理的解釋,更為嚴厲的追查卻是對準著揭露此事的人們。
更奇怪的是,央視報導中,「紅十字會人士」稱,價值千萬元的一批帳篷已運到災區,而細心觀眾卻發覺,那批帳篷單價高達萬元,致使輿論大嘩,紅十字會於是追查,那報導中「紅十字人士」竟然「查無此人」。
此外,還有幾件「各執一詞」的事情。
其一,「非主流」地震專家在地震前提出了預測、預報,地震後痛心疾首,憤而公開說出了當時的情況,而有些地方地震局看來也有預報,在地震後的有關報導中披露出真相,但是,國家地震局官方則堅持否認震前有過這種預測及預報。
同時,震央映秀鎮附近紫坪鋪水庫誘發大地震的推斷,不僅涉及地震預測預報,更涉及普遍出現的水庫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衝突。對此,國內外學者已有多人提及,但實在關係重大,官方如何反應,尚須拭目以待。
其二,教師範美忠在地震中未能「為人師表」,事後公開為自己辯護,受到許多批評,而他在電視節目中低調而坦率,特別是,他呼籲大家不要再關注他,多些關注害死數千學生們的豆腐渣工程,則得到了許多人的理解和贊同,使得對他的批評也有所緩和,但是,范老師的教師資格隨後即被取消。校方說是「接到都江堰教育局轉達的國家教育部通知,吊銷范美忠教師資格證,解除繼續聘用,但原因不詳」,范美忠說他「一直就沒有中國教師資格證」,堅持自己是「因言獲罪」,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則表示,解聘「先跑老師」范美忠是由他所在的學校自主決定,而非教育部決定。
其三,影響最大的,也許是災區學校建築物的倒塌,造成大量學生傷亡,全世界為之震動,而建築物倒塌之原因事關重大,形成最為尖銳的官民對立局面。民間的看法,一般集中在教育經費短缺以及腐敗問題、施工問題而造成學校建築物質量低劣,特別是,遍佈全國的學校危房問題多年來未能徹底解決,在大地震中凸現其嚴重性,而官方則一般都自覺地迴避1989年即已確定的建築物抗震「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原則,迴避學校建築物倒塌現場暴露出的「鐵絲混凝土」現象,一味將學校建築物倒塌主要歸咎於大地震之烈度超過建築物設防烈度。
在未成年人嚴重的生命損失面前,這樣的說法當然是蒼白無力。官方相當被動,也就當然需要有人助一臂之力,於是余秋雨引人注目地挺身而出,「含淚勸告請願災民」。他引證所謂「國際地震專家」的話說,「地震到了7.8級,理論上一切房屋都會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這次四川,是八級!」這位對國外「反華媒體」警惕性極高的「余大師」,看來對自己本國的建築物抗震原則一無所知,但是,中宣部要求將其文章在網站置頂,還有「救援隊的朋友把我勸告請願災民的文章及時地向有關帳篷作了轉達」,顯示出其來頭實在不小。
比較富於「專業」水平的辯護,是最近出現的以「工程地質條件」或「場地條件」為主因,巧妙地羅列各種各樣的現象,將施工質量問題淹沒在各種原因之中。然而不可迴避的卻仍然是,多處地方展現出學校建築物倒塌而鄰近建築大多未倒之現象,表明災區學校建築物的「工程地質條件」或「場地條件」有著明顯的共同特徵。
對一件事情,人們有不同的看法,這很自然。對一件事情本身,人們有不同的描述,這很有意思,而這種描述甚至還會直接對立,就更有意思了。
震前有無預測預報,或解聘教師是誰的決定,本來都不複雜,卻偏偏呈現不同版本,表明了事情的複雜。而學校建築物在地震中倒塌,其原因儘管較為複雜,也並非什麼難題,卻發展成為對立局面,成為敏感話題,甚至上升到「為反華媒體所利用」的政治高度,從而轉移人們對政府施政的政治關注,就有了鮮明的政治意義。在這個意義上,余秋雨掀起「餘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其本意看來是為官方平息民怨而「釜底抽薪」,但卻弄出了一場「餘震」,說不定反而「火上澆油」,因為他的「含淚勸告」象傳單一樣灑向災區帳篷,實際上是在撕裂死難者家屬心頭的傷口。
「為反華媒體所利用」,是一頂相當傳統也相當沉重的帽子。公佈災害數據,開放國外媒體採訪,接受外援,接受外國救援隊,以及溫家寶摔電話、對軍隊將領說狠話,等等等等,只要「反華媒體」們願意,都可以為它們所利用。這樣的話,余大師的眼淚恐怕不夠多,恐怕勸不過來。不過,似乎「反華媒體」們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報導民眾的自發的聲音,而事關眾多的死難學生,政府一時還不好過於強硬粗暴,余大師的眼淚就派上用場了。
自發地發出聲音,自由地講出意見,官方說法之外,民間也執一詞,或執多詞,在中國,看上去仍然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其一,威脅到專制的權力,其二,得到「反華媒體」支持。那麼,就要以後者為藉口而消除前者。這樣一來,危險就反過來對著民間,進而,官方對自由的恐懼表現為民間對自由的恐懼,就成為公民社會成長的巨大障礙。
不過,市場經濟進化到如今,人類對於自由的追求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卻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市場經濟進入資本主義階段的初期,馬克思等人分析其矛盾過程,就得到了他們對於未來社會的判斷──「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而當市場經濟伸展到信息社會,出現了突出地以自由為其追求的互聯網技術,人類自由發展的潮流已經清晰可見。這時,堅持專制的政治力量,還在步步頑抗,甚至不惜運用大量資源在互聯網上建造專制的屏障,為專制而推波助瀾。它們會取得相當的成功,因為自由的進程同樣不是直線性的,全球化的自由進程更是充滿著曲折,不時會出現倒退。堅硬的專制板塊橫衝直撞,要讓其它的一切都變得鬆散,成為齏粉,只是,它將來會撞上新的板塊還是新的物質,以及到那時候它是否還能經得起新的撞擊,卻不是完全取決於它自身了。
————————–
原載《議報》第360期(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