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恩婕報導) 北京與華盛頓的資深經濟官員日前在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會面,展開第四次戰略經濟對話。美國仍由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領軍,中國則首度由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接替退休的前副總理吳儀。雙方討論一系列敏感議題,包括美中貿易失衡問題,及加強能源合作的前景。
據美聯社報導,鮑爾森在開幕會議上表示,由於需求增加及油價高漲,美國與中國必須在能源問題加強合作,以防止中美這兩個能源使用大國的潛在衝突。中國是世界上能源利用率最爲低下的國家之一,美國曾力促中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以減緩全球能源供應的沉重壓力,但效果並不大。
由於中產階級擴張,汽車在中國成長十分迅速,估計2030年的交通量將是現今的7倍或更多,預計到時中國仍將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僅次於美國。中國出口的商品從玩具、衣服、電腦到汽車零件等,但都是勞動密集型和高能耗的產物,市場需求增加也將帶動中國對能源的需求。
對美國來說,中國對能源供應的大量需求是現今衆多能源問題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然其它主要因素還包括如何確保中東或非洲石油生産不被中斷,如何降低人們對未來石油供應的擔憂。事實上,由於過去全球能源供應基本持平,這些矛盾不太突出,但在目前形勢下,未來中美雙方在確保中東及非洲石油供應穩定,避免紛擾中斷的問題上,面臨嚴峻挑戰。
另外,許多美國人認為,人民幣幣值的低估,使中國商品在美國相對便宜,而美國商品在中國則顯得昂貴。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已急速升高至256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分析家認為,這也是自2001年來美國喪失300多萬個製造業工作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大舉投資現代化軍事設備,據五角大樓的估計,其預算雖未達美國國防經費的四分之一,但其增長速率卻大幅領先于美國,此舉是否隱約透露出美中未來,不管是在台灣問題或爭奪能源議題上,具有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過在美國某些資深中國觀察家的眼中,因石油需求而觸發與中國的戰爭的可能性還是比較低的。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