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現:
1、被“真相”誤導
因為不重視研究那些成功“案例”的真實背景,通常會被一些類似《**真相》的案例介紹所誤導。以為自己也可以這樣學著成功,“東施效顰”,越學越醜。所以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許多所謂的“真相”“內幕”,往往出於商業目的在介紹“假相”或者“加工處理後的現象”。不是我心態不好,是江湖確實複雜,做人不能太天真。我們在讀書聽課時要特別小心。具體例子我就不舉了,免得人家來找我打架。
2、被“方法”搞糊塗。
因為不重視研究適用條件和變通應用,導致刻板理解和錯誤運用。甚至由於理論或方法太多,把自己弄得很糊塗,不知道如何是好。
比如:有些理論或方法本身就是從相反的方向去主張的,象“差異化理論”和“模仿理論”。“差異化理論”講“競爭就是差異化,差異化是突破競爭的必然手段”;“模仿理論”講“要想成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模仿成功者”。怎麼走?相當於一個說“往南”、一個說“往北”。反而糊塗了。而且,通常在任何時候,兩種理論都會產生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比如,如家快捷通過差異化“砰”地跳到美國上市了,後來的“錦江之星”通過模仿也跳到美國上市了,更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經濟快捷型連鎖酒店跟進模仿,同樣獲得了不錯的成功。誰應該差異化?誰應該模仿?應該在什麼情況下差異化?什麼情況下模仿?這才是真正要去把握和分析的本質性問題。否則,方法越多越糊塗。
3、將“創意”神話。
創意需要嗎?需要。創意很神嗎?很多情況下是很“神”。但沒有創意就應該去死嗎?很多情況真會“死”,但有時就不需要創意,創意是“鬼”,甚至有創意會死。葉茂中把“沒有創意就去死”當作公司的核心口號,可是葉茂中同時也承認:有些時候,不需要創意。反而需要最樸素最簡單最平常的東西。比如“腦白金”,“腦白金”連年被網上評為最惡俗的廣告,可史玉柱說:曾經做花鉅資請非常厲害的廣告公司策劃過非常有創意有品味的廣告,也播過,但銷量馬上就下來了,一換就靈,你說哪個廣告好?你說“創意”好還是所謂的“惡俗”好?
4、不重視運用層面的再次創新。
創新不是從頭來過。首先是要站在前人成果上創新,如毛的創新是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成果上做的,牛頓是站在伽利略的肩膀上,愛因斯坦站在牛頓的肩膀上,霍金又站在愛因斯坦的肩膀上,然後是立足實際情況,比如地道戰、麻雀戰等。行銷也是如此,需要在運用時再次創新。不是簡單地照搬照套。
總之,建議企業重新揀起並念好這本最老掉牙的“經”──“切合實際、靈活運用”!
我們無意否定理論、方法、案例的價值。但我們不認為對理論、方法、案例研究多了就知道怎麼行銷。即便是學通了、悟透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環節在考驗我們,那就是卻對具體情況的深度分析、準確把握、靈活應用和再次創造。這樣“行銷手段”才不會“失靈”!廣大中小企業普遍在補前面那堂課,但後面這堂課更缺,也更重要!◇
文章來源:牛津管理評論ICX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