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7日訊】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四川省主席劉文輝說的。劉文輝是誰?他就是著名大地主劉文彩的弟弟,大軍閥,也是曾經的四川省主席。1933年劉文輝在和劉湘的政治鬥爭中失敗,退守西康。
在劉文輝任四川省主席的時候,中國電影事業的先驅孫明經先生曾多次赴川滇作科學考察攝影。拍攝了大量的紀實照片。就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照片也是上乘之作。
孫明經在考察中發現,當年的學校一般來說都有比較好的校舍,學生也比較整齊。反而一些縣政府的辦公室破破爛爛。於是,孫先生就問一個縣長:「為甚麼縣政府的房子總是不如學校?」這個縣長回答:「劉主席說了,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這話雖然粗魯了點,似乎也不合法制精神,可是你由此可以看到,70多年前,一個地方軍閥是怎麼樣重視教育的。
這些照片在49年後我們一直看不到,直到去年,終於被發掘出來,並在連州國際攝影節上展出。在所有展出的上萬張照片中,這是最讓我震驚的作品。
連州攝影節後,我和一些攝影家聚會。我問一個著名的廣告攝影家,怎麼沒有你們的作品參展?這老兄說:我們的作品不值錢!我大驚:你們是最賺錢的攝影師了,怎麼會不值錢?他說:我們賺錢,但是不值錢。你看看人家的作品,30年代,四川自貢的鹽工,肌肉多發達,人家每天有牛肉吃,不是這些作品,咱們哪兒能知道這些歷史!他說的這些作品,就是孫明經拍攝的。這就是紀實攝影的巨大歷史價值啊!
1935年,四十歲的劉文輝被侄子劉湘逐出成都,落草雅安,出任西康建省委員會主任。1939年1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劉文輝為西康省主席。
主政西康期間,他十分重視教育。1939年,在一次演講中,他語重心長地對國立康定師範專科學校的學生們說:「你們這些學生,很有希望,很有前途, 我們國家很需要你們,你們是我們國家的後起之秀。特別是我們這個康定、康巴地區文化素質比較差,希望你們,好好地學習,把你們的文化程度提高,把你們的知識提高,將來為這個康巴做點貢獻。」
1930年代,攝影師孫明經在西康省考察時發現,當地的學校校舍大都寬敞明亮,學生衣著整齊,令人耳目一新。而一些縣政府卻破爛不堪。好奇的孫明經 就問一位縣長:「為甚麼縣政府的房子總是不如學校?」縣長回答:「劉主席說了,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劉文輝的話是有些不中聽,但話粗理不糙:教育不興,焉何能把西康「變邊地為腹地」?
為了表示對劉文輝的響應,當時的巴安縣縣長趙國泰就曾放下繁忙的公務,親自到當地小學代課教書,當起了國語老師。他的行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劉文輝治下的西康省,重視教育早已成為自上而下、實實在在的行動。
一座用石頭砌起來的低矮平房,破敗不堪,由於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不得不用樹樁支撐起來,這便是堂堂的西康省義敦縣政府。然而,從縣長平和的臉上絲毫看不出他的抱怨和不滿。
幾年前我遠走康巴,試圖透過殘缺的遺存去發現劉文輝治下西康省曾經的輝煌。然而,舉目四望,滿眼蒼涼。唏噓難奈,感慨系之。
即便在今天,德格縣依然偏僻落後。然而,70年前,那裏的校舍卻也這般的氣派,學生們更是朝氣蓬勃、精神抖擻,和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物質上的貧瘠可能會使人羸弱,但真正使人喪失自我的卻是精神上的頹唐,而教育則是提振士氣、昂揚民風的絕好途徑。
勤儉為政、傾囊興教,開化民智、建設桑梓,是劉文輝一以貫之的思想。他的執政理念,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透射著面向未來的寬廣視野,展示了那個時代地方實力派兼容並包、繼往開來的特質,是民國發展進程中「黃金十年」的一個縮影。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個口號不知喊了多少年,效果又如何呢?再光鮮的口號,再時髦的宣傳都替代不了哪怕是點滴的行動!
這是當時一個縣政府的房子,房子前面是縣長。攝影家孫明經問縣長:為甚麼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差那麼多?縣長回答:劉文輝主席(四川省主席,劉文彩的哥哥)下了令,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
這些人不是兵。他們是30年代四川德格縣的小學生。你可以看到他們有很好的校舍,身穿學生制服。
以下略去無數當代和諧社會政府大樓與鄉村學校的對比照片。(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