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石玲亞特蘭大報導) 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於四月十九日(星期六)下午三時三十分在亞特蘭大僑教中心舉辦了一場「台灣選後政局與美中台關係」(After the Elections: Domestic Politics and US-Taiwan-China Relations)座談會,邀請黎建彬博士與謝復生博士發表演講並回答聽眾問題。此座談會吸引了近七十位僑界人士參與,演講生動精闢,聽眾提問踴躍,堪稱一場成功的座談會。
座談會由美東南區中華學人協會會長洪延康博士主持。蒞臨的貴賓包括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劉克裕副處長、僑務顧問溫雙鑑先生、趙增義校長、亞城名主持人魏一鳴先生以及中華學人協會資深會員與老會長徐孝華先生等僑界名人。另外還有專程從外州開車前來參與座談會的中華學人協會會員,如由阿拉巴馬來的經濟和財政學者葉秋南先生和鄭義為先生。來自亞特蘭大辦事處的除了劉副處長外,新聞組張主任和潘祕書亦出席。
擔任主講人的黎建彬博士是肯尼索大學政治學教授及系主任,專精國際關係及東亞政治,曾任中研院副研究員與台大副教授。謝復生博士是南卡羅萊納大學政治學教授,專精憲政體制、選舉制度、選民投票行為等課題,曾任教政治大學政治系,並曾任南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黎建彬博士首先發表演講。他向聽眾介紹了海峽兩岸歷來的接觸與未來的展望, 敘述了這二十年間台灣的主體性意識的逐漸加大以及大陸在兩岸態度上的轉變。台灣人民在這段期間愈來愈認識到台灣的未來應由台灣人民決定,以及應與大陸有更多的經貿往來與互惠。而大陸對兩岸關係的態度也由最初的「促統」到其後的「防獨」以至目前的「爭取談,準備打,不怕拖」。2005年的「反分裂法」雖然在政治上嚴守「一個中國」(簡稱一中)的原則,但對事務性的商談卻能夠暫時擱置一中,全力促進兩岸會談。
美國在兩岸問題的主張是兩岸自行解決統獨問題,但是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尤其現在美國將重點放在中東的兩個戰爭上,因此也不希望兩岸發生任何事端。在這樣的局勢下,馬英九上台後,其所主張的「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將能符合眼前美、中、台三方的利益。因此近幾年內海峽兩岸應不會有大的變化。然而當兩岸經過事務性會談後,在面對政治性會談時便無法再迴避一中,屆時問題即會出現,這需要兩岸之間的互信以及談判的智慧方能解決問題。
接著謝復生博士向聽眾分析了台灣總統大選的結果。謝博士說,台灣選民的結構歷來都很穩定,就是藍、綠兩大版塊,也就是國家認同上的區分。基本上,主張台灣獨立的民眾多支持綠色的民進黨或台聯 (統稱為泛綠),主張統一的多支持藍色的國民黨或新黨、親民黨 (統稱為泛藍),中間不統不獨的支持的是國民黨。因此泛藍與泛綠選民的比率約5:4,其他一成為游離選民。歷來選舉藍綠得票數也約略是這個結果。但是總統大選就較難預測,因為影響選民選擇的因素較多。這也就是為何泛綠雖係少數但仍能贏得總統大選。如果立委選舉制度維持不變,單一選區仍佔相當比例,則泛藍的優勢,特別在立委部份,會更突顯。
台灣這次總統大選,表面上看民進黨雖然輸了兩百萬票,但是護住了基本盤,換句話說就是已拿下所有民進黨忠心選民的選票,失去的是中間選民的支持。據謝博士分析,謝長廷雖欲往中間路線靠攏但被民進黨內部牽制而無法達成。反觀馬英九,此次選舉則明顯往中間路線靠攏。此外馬英九的個人魅力與民進黨的貪腐也是馬英九獲得選票的因素 (得票率58%)。謝博士也指出,根據歷次民調,台灣支持獨立的人數逐漸增多,但深層分析也發現許多是有條件的支持,條件包括美國支持與大陸民主與不動武。在目前很難統也很難獨的局面下,維持現狀還是符合多數的民意。
演講後聽眾提出的問題包括一中各表、國家認同、入聯公投、台灣外交、反分裂法對台灣認同的影響、美國對兩岸動武的反應等問題,所提的問題也相當地具有深度和廣度。兩位主講人都一一的予以詳細回答,讓聽眾對兩岸局勢與日後發展有了更多的了解。聽眾對主講人的精闢演講與詳細解答表示贊賞與感謝,座談會在聽眾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