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與吃奸救國的醜劇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4月20日訊】本來,主戰還是主和,應該只是個戰略主張不同的問題,與三忠於四無限的路線覺悟毫不相干。該和還是戰,應該從戰爭是否是正義的、是否可以避免,戰、和各自可能導致的後果,開戰是不是老子說的不得已而用之的解決問題的最後手段,開戰有無取勝把握等諸因素上去全面考量、慎重決定。不幸的是,人們卻把這政治軍事上的策略考慮道德化了,把對戰爭的態度當成了道德劃線標準。不管實際情況如何,主戰派一律成了志士,主和派一律成了國賊,不負責任的感情宣洩代替了慎重的廟謨籌劃,最後便出現了浮囂民意強姦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可笑亦復可悲的荒唐局面。   

晚明的悲劇就是這樣的。萬曆年間,女真在努爾哈赤率領下崛起,攻城掠地,侵奪大明的疆土和人民。明朝派大軍進剿,出動二十萬大軍,不但有銳不可當的紅夷大炮對付人家的原始弓箭,而且還有事大的朝鮮盟軍助陣,卻被人家的五六萬軍隊打得全軍覆沒。唯一懂軍事的將領熊廷弼好容易穩住了陣腳,守住了關隘,與女真相持,朝中大臣卻彈劾他臨陣膽怯,不敢出戰,派敢打的文官將軍走馬換將。這主動出擊的結果,是再一次全軍覆沒。熊廷弼再次出為統帥,力主持重堅守,受他名義領導、但不受節制的將領卻貿然出戰,再次導致全軍覆沒,害得老熊搬進了錦衣衛的招待所,最後弄到傳首九邊的地步,變成中國歷史上繼岳飛、于謙之後第三個被冤枉砍頭的民族英雄。因此,從一開始,女真的崛起,靠的不但是明軍徹骨的爛,更是主宰大明朝廷的那種只戰不守、不容妥協的主動出擊的戰略思想,這種戰略的英明,就是專砍自家將士的頭,幾場大戰下來,不但順利地高效率地賠進近五十萬大軍,連熊大帥的腦袋都給成功地砍下來了。  

等到袁崇煥匹馬出關,靠西洋大炮專打防禦戰,三戰三捷,才好容易堵住了辮子兵,穩住了危局。袁大帥知道,論素質,明軍根本不是辮子兵的對手,於是提出了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的戰略。這個平凡戰略的英明,就是它敢於承認自己不如人,承認明軍打運動戰根本打不過老辮們,只能守堅城,用大炮痛轟原始蠻子,以文明人的唯武器論去堵住蠻子的人的因素第一。在實行守這個正著的同時,袁大帥的偉大之處,是他認識到了和這個旁著的重要。  

女真當時局處東北一隅,論全國人口不過數十萬,地瘠民貧,和擁有數百萬平方公里和上億人口的大明比起來,端的是耗子比大象。但明軍人雖多,士氣、將士素質、後勤供應等都遠遜後金,除袁大帥外無良帥,特別是朝政更腐敗到了潰爛的程度,士兵動不動就因欠餉嘩變。這種中國特色決定了明軍根本沒有可能消滅對方,只能採取戰略守勢,同時爭取達成和議,以贏得時間來訓練軍隊,改善後勤,鞏固工事,等到強弱易手後再與對方進行戰略決戰。這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想出來的唯一合理戰略。   
然而這合理的戰略卻遭到了朝廷的傲慢拒絕。官家不知自己爛到了何等地步,非要去繃那個繃不起來的天朝臭架子。儘管後金國主皇太極多次卑詞求和,甚至自去帝號,願意在名義上作為大明藩屬,顢頇的朝廷就是要堅持主權不容談判,堅持武力解放建州、消滅辮獨。不但朝臣無一讚成袁的議和主張,還有人彈奏他,說他的主張實際就是重複南宋的悲劇。皇太極屢次發來國書,朝廷竟從不回復,以此來否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這籠罩在大明滿朝文武頭上的歷史陰影如此濃厚和沉重,連皇太極那個外國人都看了出來。他在給祖大壽的信函中就挑明了說:爾國君臣,惟以宋朝故事為鑒,亦無一言以復我。  
 
皇太極大概沒看出來的是,所謂以宋為鑒,其實是無人敢出來頂著清議,不顧罵名,以國事蒼生為重,毅然作漢奸,肩起歷史的責任來。我想,滿朝袞袞諸公,難道就只有袁大帥一人能看出今非昔比,如今的明、金之間的格局根本就不是宋、金之間的關係?宋時大片河山剛剛淪於敵手,金軍喘息未定,戰線太長,還來不及鞏固對新獲大片土地的統治,和局只能讓他們在那裏逆胡傳子孫,讓細蛇從容消化囫圇吞下去的巨像,所以議和其實是資敵。而明時後金局處一隅,國小民貧,跳蚤頂不起被子,和局不但不會危及國家安全,還能保住腐敗無能的軍隊守不住的土地。問題在於,作漢奸太沉重,當國士最輕鬆,除了袁崇煥那種不顧身家性命的傻子,誰不願避重就輕?  

袁大帥避輕就重的結果,是終於成了漢奸。也許,歷史上最能暴露中國人醜陋的一幕,是滿懷義憤的北京市人民把國之干城、撐天獨柱活活吃了。袁大帥的肉給炒到一錢銀子一片的高價,人民咬一口他的肉罵一聲漢奸。只要身有一錢銀子,作這樣的愛國誌士實在既輕鬆愉快,又熱鬧過癮。我真想不出還有什麼別的愛國姿態比吃人更激烈,只是不知等後來辮子兵進了北京城,當年的吃袁壯士們是否又對著人家亮出了滿口白森森的牙齒。   

吃奸救國的醜劇最終斷送了大明,讓全國人民走向反面,從壯士淪為亡國奴。崇禎末年,闖賊和獻賊的人民起義搞到朝廷昏慘慘燈將盡。崇禎再是瘋子,此刻也看得出這內外夾攻的兩線作戰是再也打不下去了,火燒眉毛,先安內、再攘外是唯一的救國之道。他於是密令國防部長陳新甲背著朝臣去與大清(此時後金為照顧大明朝野的心理變態,已避漢族之諱,改國名為清)秘密議和。不料消息走漏,舉朝大嘩,崇禎抵賴不成,竟殺陳滅口。金庸歎道:從這件事中,可以見到當時對議和是如何的忌諱,輿論壓力是如何的沉重,連崇禎這樣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對群臣承認有議和之意。民意昏過強過昏君兼暴君,無復此極。

吃奸救國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到了近現代,便成了打愛國擂台。愛國不再是一種行動,卻變成了一種表演,一種比賽誰的唾液腺最發達的口水大賽。奇怪的是,這表演整個是為自己人設計、供國內市場消耗的。在政治家們,噴涎擂胸、斥敵炫己的目的,是在人民心目中把自己打扮成武穆再世,從而打倒政敵;在民眾,當務之急不是去考慮如何嚴肅對待外侮,卻是去揪出睡在我們身邊的秦檜,而要完成這個任務一點也不難:只需看誰的大腦比唾液腺發達,誰就一準是漢奸。(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網文】中國法學家為什麼集體翻車?
不惜任何代價的代價就是老百姓餓肚子
【網文】 民國為何出大師?
【奇聞】文革中3款香煙被打倒 理由絕對猜不到(組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