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者涉提供假數據 諾獎得主撤論文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3月7日訊】諾貝爾獎得主琳達.巴克(Linda Buck)及其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發表聲明,宣佈撤消2001年11月在該雜誌上刊登的一篇論文。他們表示,無法重複實驗結果,指控論文的另一共同第一作者、華人學者鄒志華提供虛假的數據。

據財經網3月6日報導,巴克是美國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1991年,巴克和在哥倫比亞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時的導師理查德.阿克塞爾(Richard Axel)在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論文,宣佈從小鼠身上發現了約1000種基因組成的龐大基因家族,這些基因產生出同樣數量的嗅覺受體。這項關於嗅覺奧秘的開創性發現,為兩人最終贏得了2004年度的諾貝爾醫學。

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獨立門戶」後,巴克繼續從事關於嗅覺系統的研究。2001年11月6日,她的研究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稱,開發出一種轉基因小鼠模型,可以追蹤大腦嗅覺皮層中的神經網絡信息。

作為研究組負責人,巴克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其實驗室的鄒志華和麗莎.霍洛維茨(Lisa Horowitz)則是共同第一作者。

1988年,鄒志華在廣州第一軍醫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於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赴巴克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02年,巴克實驗室遷到西雅圖的弗雷德.哈欽森(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鄒志華也隨同前往。2005年,鄒志華離開該實驗室,到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神經與細胞生物學系任教。

2001年《自然》雜誌這篇論文發表後,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引用達138次之多。不幸的是,巴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後來無法重複論文的結果。

巴克在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表示,「第一作者提供的圖表數據,與(實驗記錄的)原始數據有矛盾之處,我們對論文的結果完全失去了信心。」

在這份論文撤消聲明中,鄒志華被指證為「提供了所有的圖表和數據」,另一個共同第一作者霍洛維茨則只是「參與設計實驗和提供培育轉基因小鼠的試劑」。

據悉,哈佛大學醫學院已組成一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調查這篇論文的撤消過程。不僅如此,巴克還要求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評估鄒志華作為主要作者在後來發表的另外兩篇論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海軍高工因軍隊剽竊上訪 被當精神病治療
白宮:逾50國聯繫川普 尋求展開貿易談判
因川普關稅 捷豹路虎製造商暫停向美國發貨
【唐青看時事】習最虛弱時 川普放大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