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宗茂台北報導)「生病一定要看名醫嗎?」這是所有病人的共同心聲,也是台灣目前的醫療實況。資深媒體人、現任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自從30年前聽過身邊親人因名醫疏失而喪命的那刻起,就決心要出版一本書教民眾如何找醫師看病。「但要找誰寫?誰夠資格寫?誰又不怕得罪醫界?」一次的機緣讓他認識台大醫學博士、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張之申,雙方理念一致,決定企畫出版《一定要看名醫嗎?》,讓小老百姓學會如何看對醫師、治好病。
30年前,何飛鵬聽說老婆的乾姊夫開刀時因為名醫輕忽驗血報告,而進行全身麻醉,最後不幸過世。那是他第一次聽到的名醫故事,也是發生在身邊親朋好友身上,第一個名醫誤人的悲劇。他常在想:「如果找名醫看病這麼危險,那該找誰看病呢?」
後來,何飛鵬又有幾次與名醫打交道的經驗,一次是老丈人輕微中風跌倒受傷,知名醫院副院長兼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強烈堅持一定要開大刀,家屬迫於名醫的光環而決定開刀,開 了第二次之後,他的岳父就再也沒有醒過來。他說,「這一次我不確定名醫是否有錯,但是名醫快速的診斷,強烈的堅持,剝奪了我們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另外一次,則是弟弟長骨刺壓迫神經,看遍中醫、西醫及各大醫院,各個醫師的說法不一,所以最後還是把希望寄託在名醫身上。名醫看過一次後就決定要開刀,最後在家屬抬出姊姊(是未執業的醫生)的名號後,名醫才耐住性子與家屬討論病情,並決定再檢查一次。檢查過後,名醫說他搞錯人了,所以不用開刀了。
過去的名醫經驗讓何飛鵬體認到,身為出版人有該做的事。「如果我們能出版一本書,教讀者怎麼看名醫、如何跟名醫打交道的書!一定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也能讓名醫成為幫病人醫病與醫心的良醫。」
何飛鵬的期待等了30年,總算在前年有了眉目!經由旗下出版社原水文化總編輯林小鈴引薦認識了張之申醫師──一位具有台美兩地30多 年醫療經驗(張之申醫師的簡歷請見附註)、還有著俠客般正義感的資深醫師。
張之申將行醫30多年的經驗寫出《一定要看名醫嗎?》一書,書中舉了非常多醫療疏失及名醫惡形惡狀的例子,揭露當前病人不正確的就醫行為與觀念,以及一些所謂「名醫」的不當,為當前惡劣醫療環境痛下針砭,以供病人及醫師學習及檢討。
書中以案例方式說明民眾最常見的名醫迷思,並告訴民眾如何辨別名醫背後的真相。書中並提列25個問題為民眾看病前必知關鍵問題(p.191),並檢討醫療疏失發生的原因及教導民眾如何避免醫療疏失。張醫師更大方公開如何做個聰明的病人的方法,並告訴讀者如何選擇好醫師、良醫的條件與特質是什麼,以及良好醫病溝通該怎麼做。本書有許多實用的指導,可以說是民眾的就醫求生手冊。
在出版者與資深良醫共同合作之下,這一本《一定要看名醫嗎?》終於在今年2月中旬問世。何飛鵬指出,出版這一本書的目的不在於否定名醫、反對名醫。名醫不一定就是錯的,因為醫生之中一定有人比較有名,但是「一昧追逐名醫,肯定是錯誤的行為。」
他認為,看名醫是有前提的,如果你在醫療知識的掌握度不高,就只能聽從名醫的單方意見。尤其台灣的醫病關係長期處於醫療資訊不對等的狀態,這本書就是希望能逐漸打破這種不對稱的關係,讓醫療更透明化,醫病之間的溝通更和諧。@*(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