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31日訊】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的事,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了,這件由教育部一道指令惹出的事兒,雖然在曲目選擇上選了太多的樣板戲,惹得京劇界和文化界很多人不高興,但我猜教育部此舉,目的倒不見得是要為文革張目,其用心還是復興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為了讓娃娃們好接受一點,於是選了容易學,而且孩子的爹媽都耳熟能詳的現代樣板戲。
對於這件事,大家都在罵,說教育部還打算餵孩子狼奶,罵得不錯,不過,且不說教育部其實不認為那是狼奶(即便狼奶,也是紅色的),就算有同感,為了灌輸傳統文化,也顧不得那些了。眼下,依我的猜測,復興傳統,已經成了教育部門的大局。在此,我不打算評價這種復興說三道四,但是我的疑問是,憑行政部門的一紙政令,就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喜歡上京劇嗎?
不錯,京劇的興起,靠的是晚清皇家的喜好和追捧,那個粗通文墨的慈禧太后,是個懂戲的超級戲迷,也是不折不扣的京劇第一大恩人。不過,京劇真正的興盛,卻是在民國時期,在這個時期,京劇依靠一些有想法的藝人和文人,不僅實現了自身改造,而且走出了國門。但是,這時期的京劇,固然有官員在捧,但真正讓京劇紅起來的,卻是民間的力量。那個時候,京劇就等於是流行歌曲,報社的記者,每日每時,就像盯今日的周傑倫、劉德華一樣盯著當時的名角,一舉一動,民眾攸關。所謂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須生,都是記者評出來的。懂戲的記者,每日泡在戲園子裡,戲評一出,頭頭是道,上下哄動。政界、商界、出版界、文化界乃至幫會老大,大家喜歡捧誰,多少都有點道理,坤伶不少,但單憑臉蛋走紅的,卻一個也沒有。臺上角兒在唱,台下精英和大眾都在哼,特別喜歡的,還花上大筆的銀子請老師教,就像今日給子女請老師教鋼琴和小提琴一樣,會唱上兩口的,還可以花更多的銀子請名角陪你唱,這種人,就叫票友。那個時節,在北京城裡,無論哪個角落,都會聽到流行的唱腔,成年男人,一句不會的人不能說沒有,但真是很少,風氣所及,小孩子自然也喜歡,我就看到過很多那個時代過來的人,說起他們小時候如何逃學聽戲的佚事。可是,京劇這種紅,卻跟政府的法令沒有任何關係,教育部從來也沒有下過命令,要哪個學校學唱京劇。到了國民黨執政時期,由於首都變了地方,京劇還變成了平戲。也就是說,儘管達官貴人中有不少戲迷,但純粹是個人行為,跟政府無關。
一種藝術形式,民眾喜歡與否,不是強制能奏效的,除非政府有本事,能像當年推行樣板戲一樣,將所有的文娛形式都關掉,八億人民八個戲,而且提到政治的高度,借黨政系統強力高壓推行,廣播電視每日轟炸,不聽也得聽,聽了,還不許有半點不同意見,否則就是反革命,要進監獄。達到這個強度,我承認,我們這一代被轟炸的人,的確連血液裡都有了樣板戲,就是理性上十分討厭,有時候還是會不知不覺哼上一句。可惜,這種日子已經過去了,就算教育部十分強勢,權力比政府的其他部門都大,學校沒有敢不聽話的,但也沒有辦法讓小學生放棄周傑倫選擇劉長瑜。
官府裡的人,弄權弄慣了,總覺得自家無所不能,不僅可以決定學校教什麼,還可以讓學生喜歡什麼,管事管到人的喜好頭上。說一句不中聽的話,這叫不知趣。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