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物有機體才是形成雨雪幕後大功臣

標籤: ,

【大紀元2月29日報導】(中央社芝加哥二十八日法新電)今天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自然」上的研究報告指出,生物有機體在雨和雪的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者在結論中指出,這份研究報告在水循環中發現了這些有機體,以及它們的重要性。研究發現將有助建立更準確的氣象報告,也讓人更瞭解生物圈與氣候之間的關聯。

首席作者、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克里斯納表示,或許未來某天,這項研究發現還可幫助乾旱地區獲得甘霖滋潤。

科學家老早就知道,雲層中的冰晶,也就是冰核,需要附著在某種粒子上,才能在攝氏零下四十度的溫度中形成。

不過,克里斯納指出,科學家直到現在才明瞭,形成雨水的階段裡,最活躍的粒子其實是活生生的有機體。

他在電訪中表示:「我們在檢視的每一個雪樣本與冰樣本中,都發現了生物性冰核。」

「這是一個至今一直遭到忽略的部分。」

研究人員在四十年前,首度發現生物性冰核。當時他們想要找出,為何有些植物會受到霜害侵襲,有些卻不會的原因。

他們發現,結凍植物的表面,都滿覆著細菌植物病原體。這些病原體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濕氣,然後在攝氏零下二度的環境中將它們轉變為冰。

礦物性冰核,像是塵土或是煤煙,只能在攝氏十度以下的溫度中捕捉濕氣,並凍結為冰雪。

克里斯納說:「這意味著,雲層溫度在無機物質無法施展的範圍內時,生物性冰核還是很活躍。」

但克里斯納與研究團隊還不明瞭,這些有機體形成多少降水。

不過,他們在蒙大拿與法國收集的雪中,發現比在加拿大和南極收集的雪中更多的生物性冰核。

不論是在日照下、亦或是農夫耕種時揚起的泥土、還是人們踩踏植物時順勢沾染上的塵土,都會釋放出這些有機粒子。而它們隨後便乘風飄進大氣層中。

克里斯納說,研究人員在南極的雪樣本中發現的事實是,這些粒子可以流轉移動到非常遙遠的距離之外。

相關新聞
中國傳統文化的劫難與新生(五)
台澳簽訂供氣合約 每年供應200萬噸天然氣
計程車駕駛拾獲乘客遺忘物品  手機最多
吳惠林:落實節約惜用才是正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