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安柏編譯報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必須指正或是批評別人的場面,例如主管指導員工、老師教導學生、或是父母教育小孩等等。批評與責難人人可為,但能促使對方行為改變的卻不多見。人性弱點在於愛聽好聽的話,如何溫和而得宜的批評是處世藝術,雙方如何在不傷害彼此感情的情況下,達成有效的溝通,確是一門值得學習的功夫。
關鍵字「我」的運用
在雙方有誤會需要提出質疑或澄清時,以「我」為開頭的說法發揮了神奇的功效。讓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
茱莉亞正與她的表姐卡拉用餐。茱莉亞點的是全麥蛋沙拉,卡拉點的是煙燻鮭魚。即使把冰茶與小費包含在內,茱莉亞算算自己的帳單也不超過十元美金。不過卡拉卻對她說:「妳的餐點總共是16.5元。」這時,茱莉亞可能會有以下幾種回應方式:
回應一:「卡拉,妳算錯了。怎麼可能是16.5元呢?」
這時卡拉平靜以對,她知道嘲笑或自我辯護都不是好方法。人們總是意識到自己做錯時才會自我辯護。卡拉可能的回應方式有:
錯誤的:「妳是在指控我欺騙妳?」
較好的:「我不明白妳的意思。」或是「我們再算看看。」
結果有可能是茱莉亞忘記她自己點了一杯昂貴的白葡萄酒,而兩人對此一笑置之,並未傷及她們的友誼。
回應二:「我算的不太一樣。我們是不是該重算一下?」
這個方法有效地運用了「我」,讓茱莉亞掌握住當下兩人間的談話主軸與情況,也使卡拉較不會感到被攻擊,不需要為自己辯護或展開反擊。
在上述的典型的情境中,我們面臨著必須質疑或批判他人,這時首先應想到關鍵字「我」。在發生類似棘手狀況時,下列的回應是比較恰當的:
「我想你可能誤會了。」
「我覺得不太對。」
「我不太明白什麼你……」
注意遣詞用句
在兩方溝通中,要留意你的用詞,接收訊息者所扮演的角色遠比傳遞者重要。也就是說,你所聽到的比你所說的重要。所以,「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這句話,比「你不懂」更能令人接受。溫和的提出批評,更能令人心誠服。
如何緩和場面
1. 避免使用「但是」
「我認為你的報告中的觀點很棒,但是……」,這裡的「但是」殺傷力有如炸彈,會立即引發對方自我防衛的反應。人們一聽到「但是」就不再仔細聽你接下來要說的話,他們開始思索如何回應。你可以換個角度這樣說:「我認為你的報告很棒,我建議你下次可以納入……」。使用「下次」這個詞不會如同「但是」一般推翻前一句的讚美。
2. 對事不對人
千萬不要批評某人是很蠢的或是錯的。我們要談的是行為,不是人格。
3. 私低下談
如果你當眾批評某個人,當事者並不會去思考你所要傳達的訊息,反而會覺得受到了羞辱。
4. 內容要明確
要明確地指出事件或行為,不要做泛泛的批評。
5. 用讚美緩和場面
可以試著以讚美開頭,如「你是很體貼的人,所以我才會對你今天午餐時的行為感到驚訝。」
6. 用建議取代批評
用建議取代批評的方式,與其說「如果你這樣丟球,你永遠都別想碰到籃框。」,不如換個方式,改說「我發現手肘靠近一點可以讓投球更有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