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專家談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角色 (下)

人氣 1

【大紀元11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鄭逸文、Florian Godovits德國報導)德國路德維希港市經濟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中國問題專家約爾格·魯道夫(Jörg Rudolph)教授認為,中國本身正處於經濟危機之中,1.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大部分用於拯救本國岌岌可危的銀行,中國在解決全球金融危機中不會起太大的作用。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魯道夫表示,中國也有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情況,只是尚未爆發。他並不相信中國的銀行在本次美國金融風暴中幾乎沒有損失的說法。中國早在如今被收歸國有的房利美、房地美以及摩根·斯坦利和被捲入風暴的歐洲富通銀行投入了幾十億的「賭注」。

記者:本次亞歐首腦會議有什麼成果呢?

魯道夫:我對此不抱太大希望。我能看到的是一些政客,他們以從政為生。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向世人展示他們是多麼重要。美國總統布什肯定也想在他任期結束前多做點好事——終於能做點好事了。在我看來,全是雷聲大,雨點小,從根本上解決不了這場金融危機。

記者:除了聽政客們誇誇其談,現在真的就什麼都無能為力嗎?

魯道夫:其實誰都說不清這場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才是可悲之處。引發這場危機的人現在坐在辦公室裡不再露面也不出來做任何說明。也許他們自己或他們中的大部分也搞不清楚他們到底做了什麼。這是我的個人看法。每個人都在那裏慷慨陳詞,信誓旦旦,顯示他們多麼重要,可實際上,都是紙上談兵。

記者: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和這個國家的經濟上。

魯道夫:這只是在所謂的西方社會裏一部人相信中國能有什麼救世良藥。這些人被他們自己在過去幾年中宣傳的東西給欺騙了。他們一直在散佈著「大國崛起」的論調。

記者:散佈「中國奇蹟」這種論調的名人之一是個叫弗蘭克·澤林(Frank Sieren)的記者和作家。

魯道夫:弗蘭克·澤林連中文都不會,你還能指望他對中國能有多少瞭解。要瞭解中國,起碼要會一點中文,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凡是自稱為中國專家卻一點中文都不懂的人,都可以閉嘴了。當然,他們僅憑著中國專家的名頭,就開始寫書了,盡管他們連漢字都看不懂,連中文都不會說,對中國一無所知。

記者:您聽說過香港經濟學教授穆嘉(Carsten Holz)的文章《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都被收買了嗎?》這篇文章嗎?

魯道夫:這的確是篇好文章。驅動人的動力是利益。我倒並不認為,那些中國問題專家、學者、漢學家和其他專家,是直接被中共收買的,但他們多有怕心。他們說,我們是研究中國的,要是寫一些負面的、批評性的,或者哪怕只是現實一點的東西,就不許進中國了。這些人是高估了自己。其實中國的當權者對這些人興趣不大。當然,也有些專家是被禁止入境中國的。

記者:像馬漢茂(Helmut Martin, 德國著名漢學家),就一直被拒簽。

魯道夫:是這樣。

記者:德國總理默克爾不認為自己同達賴喇嘛會晤做錯了什麼。

魯道夫:是這樣。施羅德就不會這麼做,當然他也根本就不會見達賴喇嘛。施羅德只是按照他的利益目標行事。我認為,默克爾夫人有更加客觀公正的目標,摻入的個人因素少。

記者:施羅德當政時期的德中經濟關係真的要比默克爾時期的好嗎?

魯道夫:這個我很難下定論。對德國經理們來說默克爾當政時他們顯然更加惴惴不安。施羅德總是在不停地迎合,看中國當權者的臉色行事。「給足面子」是施羅德的行事風格。默克爾夫人就不這樣。雖然也顧及面子,但這是人之常情。我認為她和施羅德很不一樣。

記者:歐洲議會不顧中共警告將薩哈羅夫獎授予胡佳。中國和歐盟關係會因此進入「冰凍」期嗎?

魯道夫:不會的。中方已經說了無所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原話是「這並不重要」。這也說明了這些人到底是怎麼想的。胡佳對他們不重要,只要他還關在監獄裡,就不重要。

其實,這對他們當然重要,他們只是顯得若無其事。我想,他們也就到此為止了。像默克爾接見了達賴喇嘛之後在中國網站,包括新華社的網站上喊出的中德關係冰凍期,現在不會出現。

人物介紹:約爾格·魯道夫博士,教授,1951年生,是路德維希港市經濟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他的研究重點是中國歷史和地理以及當代中國政治和經濟發展,同時也是《秀才》雜誌的發行人(www.xiucai.oai.de)。1997至2002年,魯道夫教授作為德國經濟駐北京代表,是在華德國工商總會第一任主任。他曾於1974至1979年在柏林自由大學東亞所主攻漢學。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德專家談中國在本次金融危機中的角色(上)
搶救存款大作戰 民營銀行爭推定存加碼
救企業  府財經小組:不宜再採紓困方式
避金融風暴 日本單身男女都想攀「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