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宋惠編譯報導)當嬰兒開始牙牙學語時,不管是爸爸或媽媽都會很期待。尤其,當嬰兒第一個字是叫「爸爸」或「媽媽」時,為人父母的喜悅更是筆墨難以形容,似乎所有的一切辛勞都值得了。令科學家好奇的是,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哪一種文化,儘管每種語言對父母的叫法不同,但是,「爸爸」和「媽媽」的發音,卻幾乎相同。
為了探究這個原因,研究人員對22名出生2至3天的新生兒進行大腦掃描,同時記錄這些嬰兒的「發聲」。他們發現,嬰兒有一些音結束時會重複某一音節,例如「mu-ba-ba」或「pe-na-na」,但是,有一些結束音不會再重複,例如「mu-ba-ge」和「pe-na-ku」。每當反覆出現重複音時,嬰兒大腦的顳葉左額區活動增加。没有連接性的重複如「ba-mu-ba」或者「na-pe-na」則大腦沒有引起特別的反應。
(http://www.dajiyuan.com)
研究發現,許多語言都有重複音節使用的兒童用字。「mama」、「dada」或「papa」非常適合啟蒙嬰兒學習說話的字,它同時也表明這種易於辨認重複聲音類型是人腦固有的一種能力。研究人員表示大多數右撇子成人的語言中心是位於大腦的左邊,和我們在新生兒上所發現的證據是一致的,這使得科學家找到了人類與生就俱有接收和學習自己母語能力的論點。
顯然,語言在許多不同文化創造過程中簡化了媽媽、爸爸的發音,有重複聲音模式的特徵。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儘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某些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卻是有共通性的。
這項研究由英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員Judit Gervain指導,並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