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4日訊】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篡改。
六十年前一個流著眼淚喜迎解放的翻身童工的我,曾振臂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蔣家王朝!誓為解放臺灣獻出生命!”想不到今天公然寫文稱頌蔣介石的大兒子蔣經國先生為歷史偉人!
這情感是真實的,出自內心的。
蔣經國先生不但是臺灣人民的偉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偉人!我與國民黨和蔣家無任何瓜葛,還深懷所謂的“階級仇恨”,而今卻出自內心地稱他偉人,豈不荒唐嗎?其實一點也不荒唐,這是活生生的歷史,一部真正的歷史。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先生病逝,蔣經國出任國民黨主席,三年後又當選總統,成為臺灣地區的最高領導人。蔣經國作風務實,常深入民間,頭腦也清醒,他上臺後推出“政治革新”,大力反腐倡廉,任用新人,提高行政效率;同時對社會矛盾,採取相對溫和的解決辦法。他生活樸素,深惡腐敗,要求自己的子女不得經商,規定各行政部門停建辦公用房、嚴禁公款吃請、官員不得出入娛樂場所,並派員警到這些地方去檢查。他還親自過問一批經濟犯罪的大案要案處理,懲辦了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行政院研發委副主任王正誼、高雄市長楊金虎等人的貪污案件,其中王正誼還是蔣家的親戚,他也毫不留情。
記得1987年我初來北京,在朋友家看過一部錄影帶《我們一同走過從前》,主要介紹蔣經國在臺灣主政期間帶領數萬“榮民”(大陸退台國軍),修築山區公路幹道,節風沐雨,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細節十分感人,至今難忘。
在他逝世二十周年的今天—2008年1日13日,臺灣各種非官方的媒體對他一片頌揚聲,普通老百姓又是那樣深深的緬懷。香港鳳凰電視臺還專們拍攝了一部介紹他一生歷史的資料片,將他生前一些鮮為人知的事蹟公諸於眾。臺灣中天電視臺主播陳文茜小姐,用活生生的歷史畫面,向觀眾介紹說:1978年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4年連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1988年因糖尿病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于臺北榮民總醫院。在這十年出任總統期間,他個人和全家生活十分簡樸,他的辦公地址和住處七海官邸,原是美軍招待所,房屋破舊,陳設簡單,沒有一件像樣的家俱,普普通通與一般老百姓住家不相上下。他夫人蔣方良沒有貴重的手飾和多餘的衣服,出入宴會總是那幾件旗袍,因收入不多,一直未回老家俄國,縱是一條吃不完的香蕉也得放回冰箱,留到下一次吃。在他執政十年期間,臺灣經濟高速發展,人均收入從140美元飆升到2300美元,提高了十五倍,成為亞洲四小龍。
而在我們中國大陸,毛澤東執政的二十八個春秋,人民生活不僅沒有提高反急劇下降,甚而連飯都吃不飽,”三個人全穿一條褲子”(赫魯雪夫語),餓死三千多萬人。1955年中共改供給制為薪津制,我月工資為63元,當時可買120斤肉、400斤大米(五十年代豬肉每斤大慨是六至八毛,大米每斤一毛二。可能偏高了一點?)。23年後的1980年我“改正”回到報社,月工資仍是63元(這23年國家幹部幾乎未漲過工資),但只能買到60斤肉、200斤大米。通觀全國人民生活沒有提高,還下降百分之五十。兩相對比,孰高孰底不是十分清楚麼!
我認為,偉人不是靠輿論宣傳出來的,更不是靠口號喊出來的,靠他給群眾的奉獻,真真實實地為百姓做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可是中共不是這樣做的,毛澤東更不是這樣做的。1959年至1961年全國到處餓死人,毛澤東卻到處修行宮,僅在他家鄉湖南湘潭韶山沖修的滴水洞行宮,就耗去幾億人民幣。筆者2001年曾去參觀過,行宮占地近萬平方米,不僅豪華氣派,還能防原子彈襲擊,而他只去過一次,平時空著,一個的連解放軍守護。我憤而寫有一首詩:“君王席間一戲言,百萬民膏扔此間。寂寞行宮寒光鎖,借問疆吏可汗顏?”所以毛澤東值不得人尊敬,他在我心目中從“偉大”而淪為暴君,而蔣氏父子從“暴君”而回歸到偉人。這就是歷史,這是我們普通老百姓評判偉人的標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終結了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政權體制,還政於民。在他生命結束前的1987年7月15日,在臺灣維持了38年“戒嚴令”解除,黨禁、報禁等對人民基本民主權利的限制隨之取消,使臺灣地區的政局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解嚴”後不久,全臺灣就有60多個政治團體申請註冊成立政黨(其中20個獲得審查通過)、200餘家新出版物向當局辦理登記。由於過去國民黨長期統治積怨很深,這些新政黨和新出版物大都矛頭對準當權者,重炮轟擊。街頭的群眾示威活動也此起彼伏,有人甚至當著蔣經國的面打出“老賊下臺”的標語。國民黨官員們顯得張惶失措,蔣經國卻似乎不大在意,對抗議者還面帶微笑。他告誡黨內幹部,國民黨今後要在臺灣爭取民眾的支持,就必須以民主的方式,。他希望黨的領導結構能夠更開放、活潑,中常委們應該多發言,多講話。他還呼籲大眾“同舟共濟,推誠相與,以忠恕致祥和,以理性化偏激,聚合全民的意志和智慧為推進全面革新的動力。”這樣,臺灣社會雖然比“解嚴”前許多風波,政治衝突時有發生,但政黨間基本還是維持了和平相處,人們的行為舉止總體上也未出法制的大格。
“展現它比對手更能符合人民的日常需求”成為今日臺灣人民對政黨競選投票的準星。由於新上臺執政的民主進步党陳水扁不以國濟民生為重,大肆貪污腐化,追求享受,分裂族群,製造鬥爭,使臺灣經濟從2000年至2008年發展不大。故在此次大選中臺灣人民十分懷念蔣經國,對被落選了的國民黨又寄出新的希望。
我在想第四代執政的中共精英們,不妨學學蔣經國先生嚴予律己,寬以待人,根治貪污腐敗,打擊黑惡勢力,逐步開放黨禁、報禁,至少給人民有說話的權利。只要共產黨向民主道路發展,不但不會丟掉政權,反而更會受到人民的擁護。
附:蔣經國小傳。
蔣經國,浙江奉化縣人。蔣經國系蔣介石的長子,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1978年—1988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國防部長”、 “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等職。
早年經歷蔣經國為蔣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蔣經國1910年出生於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讀書;蔣經國15歲時,也就是1925年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後受吳稚暉啟發,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學中有比他大六歲的鄧小平。蔣經國1927年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其間曾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國共關係惡化後,遭史達林扣留下來當人質。由於涉及史達林與托洛斯基的黨內鬥爭,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亞,其間與白俄羅斯姑娘芬娜(後改名蔣方良)結婚。1937年3月25日離開莫斯科攜妻帶子回國。次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9年擔任江西省第四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據說政績卓越,有稱其為“蔣青天”者。1944年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中將主任。1948年金圓券改革,蔣經國至上海進行經濟管制,與孔宋集團發生正面衝突,工作受阻。
1949年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進行中央銀行外匯黃金移存臺灣事宜。國民政府遷台後蔣經國於1950年擔任總政戰部主任,負責政工改制工作。旋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家安全局的前身),正式統籌臺灣的情治工作。同年7月擔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進入黨內決策核心。1952年主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名「中國青年救國團」)成立,增加其在教育機構與青年學生的影響力。1954年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此後蔣經國歷任要職,包括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57年)、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國防部長(1965年1月3日)、行政院副院長兼財經委員會主委(1969年6月)、行政院長(1972年5月29日)等職。
蔣經國曾在1966年訪韓、1967年訪日。1970年第四度訪美時在紐約遭到臺灣青年黃文雄、鄭自才企圖刺殺未果。
1972年,出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75年,繼蔣介石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78年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4年連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1988年因糖尿病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于臺北榮民總醫院。職務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由“副總統”李登輝依憲宣誓繼任。由於1978年美國宣佈將與中華民國斷交,次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國內外政治局勢出現重大變化。而後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演變,及解決國內政治改革的需求,在蔣經國執政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強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佈組黨,繼而於1987年宣佈解嚴、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次年開放報禁。1988年1月13日病逝於臺灣。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